琉球的故事:《嘉庆帝为何为琉球海难追责水师?》

明洪武五年(1372 年),福州港的帆影划破东海碧波,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使者杨载携诏书抵达琉球。

彼时琉球尚处 “三山分立” 的乱世,中山王察度望着使者带来的丝绸与瓷器,敏锐察觉这是改变国运的契机。

这个 “地无货殖” 且航海技术落后的群岛,急需中原文明的滋养。

他当即归附明朝,派弟弟泰期随杨载回访朝贡,自此中琉宗藩关系正式缔结。

此后五百年间,福州成为中琉往来的核心枢纽。

琉球每任新王即位必求中国册封,贡船年均往返数次,仅洪武至嘉靖年间入贡就达 280 余次。清廷在福州设立的柔远驿,既是贡使居所,也是贸易中枢,更是琉球学子求学的 “国子监分校”。

而维系这份情谊的,正是无数跨越惊涛的航海者。直到嘉庆十二年(1807 年)那场惨烈的海难,将两国的羁绊刻进了平潭的山石间。

两次风暴中的生死劫难

嘉庆十一年冬,琉球王世孙尚灏的使者带着双重使命出发:正议大夫蔡邦锦与在船都通事阮文光率领 105 人船队,既要接回此前赴华的朝贡使臣,还要采购丝绸、瓷器等年需物资。这支承载着邦交重任的船队,从那霸港启航时满帆期许,却未料东海正暗藏杀机。

船队行至琉球马齿山海域,骤起的强风暴瞬间撕裂船帆,船身多处破损。船员们拼命堵漏掌舵,最终将残破的船只漂到平潭观音澳暂避。

平潭同知候补知府于天泽闻讯赶来,见使臣蔡邦锦衣衫湿透,立刻安排工匠抢修船只,还特意派车马将他与 11 名随从送抵福州安置,生怕海风冻伤这些远客。

彼时福建沿海海盗猖獗,福建巡抚张师诚深知琉球使臣安危的重要性,火速下令闽安协水师副将徐涌率舰护航。

可不等清军兵船抵达,琉球船员见风向转顺,急于完成使命,竟不顾地方官的再三劝阻,匆匆解缆出航。

悲剧在钟门洋面骤然上演 :第二轮更强的风暴突袭而来,失控的贡船重重撞向暗礁,在巨浪中碎成木屑。

荒冢里的怀柔远人之心

“当时海面浮满船板与货物,呼救声盖过涛声。” 平潭地方志这样记载那场灾难。

最终 63 名琉球船员溺亡,仅 30 人被当地渔民救起,船上的册封咨文、硫磺等贡品尽数沉入海底。

于天泽望着海面漂浮的遗体,当即决定:“远人客死,不可让其魂无归处。” 他亲自选址猫头墘山南麓,购置 63 具棺木,将罹难者合葬成两层台阶式的墓园,粗石墓碑上清晰刻着 “那霸府接贡船”“那霸大夫” 等身份标识。

消息传到北京,嘉庆帝的反应超出所有人预料。

他不仅按 “藩属国遇难人员” 惯例加倍发放抚恤银,还额外赏银 500 两,专门用于慰问罹难者家属。

当蔡邦锦哭着上奏,称贡品尽失无法向朝廷献礼,恳请借银 5000 两置办物品时,嘉庆帝立刻特批:2500 两从国库支出,剩余由福建地方补足。连同此前的抚恤银,清廷为这次海难共计拨付 6500 两白银 。

这在当时可买粮万石,足见清朝廷对琉球的体恤。

更令人动容的是清廷的追责与反思:水师副将徐涌因救援拖延被革职发配新疆,未能拦住船队的地方官也从严议处。

这份奖惩分明的处置,恰是 “怀柔远人” 政策最实在的体现。

跨越两百年的生命回响

如今站在平潭琉球墓群前,三合灰土封顶的墓葬仍在海风中考验。

2023 年,当地启动修缮工程,修建围墙抵御侵蚀,铺设步道便于管护,让这片异国墓园重焕生机。而福州仓山区的另一处琉球墓园里,10 座单人墓葬的碑牌全用汉文镌刻,龟甲形土封与福建本土墓制别无二致,墓碑上 “嘉庆十六年”“道光二年” 的中国年号,无声诉说着文化交融的过往。

2025 年 4 月,一群 “闽人三十六姓” 的后裔从冲绳(琉球)跨海而来,在福州琉球墓园中找到了第八代祖父的墓碑。金氏后人轻抚碑刻时落泪:“祖辈用生命守护的情谊,我们终于亲眼见到了。”

从洪武年间的第一封诏书,到嘉庆年间的 63 具棺木,再到今日的寻根足迹,中琉交往的故事从来不是冰冷的史料 。它是惊涛中紧抱国书的双手,是荒冢旁温暖的棺木,更是跨越百年仍在延续的文明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历史   琉球   海难   水师   故事   平潭   嘉庆   福州   船队   墓园   那霸   福建   使臣   清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