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美食类内容早已屡见不鲜。无论是短视频中的即时分享,还是纪录片里饮食与人文的深度结合,似乎都形成了某种既定模式。然而,如果有这样一档美食节目,能让观众看完之后不仅想打开菜谱,还想要翻开一本人文地理书——那或许就是《寻味山海》。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风物美食文旅节目《寻味山海》,以“风物+美食”的视角为美食类节目拓展出新的维度。节目以“土地”为锚点,从地理、气候、生态的角度系统解读一方风味的由来。贵阳作为系列开篇,以“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喀斯特地貌、富硒水土和丰富物产,成为诠释风土与风味之间深刻关联的绝佳样本。
从山海起步,《寻味山海》将镜头对准自然环境,选题亦聚焦根植于特定水土的原生风物。贵阳篇所选的刺梨、光唇鱼、花溪辣椒等,无一不是贵州山水所孕育的代表产物。刺梨扎根于喀斯特山区的坡地,光唇鱼游弋在溶洞暗河的清澈水流中,花溪辣椒则在南部丘陵的特定海拔茁壮成长。正如片中主持人提到的刺梨“移于他境则不生”,风物与地域之间存在牢不可破的关联。《寻味山海》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让真正的风味发现回到山与水之间。
图为贵阳光唇鱼
“向山讨教,与水共生”。这一理念不仅贯彻于选材选题,也体现在《寻味山海》这一节目的拍摄手法与叙事推进上。节目里,主持人王嘉宁以探寻者与体验者的身份,一步步带领观众走入喀斯特地区,走入幽暗的溶洞,追溯光唇鱼的栖息之地。这种叙事方式既自然呈现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又营造出探索与发现的新奇氛围,满足了观众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展现出“向山讨教”所带来的未经雕琢的原始魅力。
在叙事上,《寻味山海》赋予自然更多的“主体性”。节目以科学的视角,丰富了理解食物的方式——刺梨不只是一种酸甜的果实,它的每一根尖刺,都是为了锁住水分、抵御掠食;风化作用使土壤贫瘠,但刺梨释放有机酸,“化骨绵掌”般活化土壤养分,实现“石缝求生”。这些解读还原了刺梨在自然生态中的角色,更展现出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节目借助这类案例,自然而流畅地串联起地貌、水土与物产之间的内在联系。
图为贵阳所产刺梨
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意义在于不再把自然之物视为被动等待人类利用的资源,而是展现出它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积极的参与者、适应者与塑造者。观众所看到的,是一个物种为生存所付出的努力,也是一方水土为延续生命所创造的独特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寻味山海》不只是一档美食节目,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与地理课。它让我们重新学会聆听风物的语言,理解万物有源、百味有因。
节目的尾声,《寻味山海》又将视角落回至人间烟火——不仅呈现这片土地生长出的物产,更深入挖掘这样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独特的饮食处理方式与本土生存智慧。片中,在以天地为背景的餐桌上,展现的是那些深入每家每户日常的朴实菜肴。
图为贵阳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
自始至终,节目都在追求深度,每一个镜头与解说,都在回应“贵阳的味道为什么是这样?”——从地理环境、原生风味食材,到由此塑造的饮食智慧与文化实践。例如,贵州历史上缺盐,人们于是“以椒代盐”,而花溪辣椒正是因为“香而不辣”的特质,完美融入了这一饮食体系,进而演变为贵阳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灵魂食材。从一碟简单的蘸水到一锅沸腾的火锅,从糍粑辣椒到辣子鸡,节目展现出食材在人的智慧中被不断重塑和升华的过程。
天地为炉,锻造出的不只是食材,更是本土的生存哲学与味觉体系。
图为贵阳的“山海餐桌”
《寻味山海》打造的是“地理中的餐桌”,它让食物真正地从土地中生长出来,使味道成为可听、可看、可感的体验——是水流蚀刻岩层的史诗,是阳光穿过云层的温度,也是时间与发酵的艺术。节目以谦卑而自然的姿态,引领观众不仅尝味,更读懂味道背后山、海、人、味之间天然相承的联结。它不只是一场美食之旅,更是一堂教会我们与自然如何共生的风土地理课。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