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国家网信办指导地方网信办依据有关规定,对多家平台采取了约谈、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虽情况各异,但不难看出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热搜榜的失焦跑偏。
如果说网络空间是意见广场,那么热搜榜则像是广场中醒目的风向标。许多用户都以此作为浏览信息的索引,并在潜意识中认为热搜榜展示的,就是值得关注的。可纵观某些平台的热搜榜,常年充斥着明星网红的琐事八卦,未经核实的恶性案件,乃至涉及网络暴力、未成年人隐私的芜杂信息。各路营销号、自媒体又攀附于此,每每将一些没头没尾的话题炒至霸屏。热搜榜的变味儿,着实令人唏嘘。
数字时代,网络平台是重要信息出口,头部平台更体现出愈发明显的媒体属性。但上述事实证明,很多平台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却忘记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味推崇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一旦受到质疑,平台便搬出算法说事。无论各种排行,还是定制推送,处处言必算法,但又说不清道不明。但将信息的把关与筛选很大程度上交由算法与流量,结果必然是一地鸡毛。机构团队策划炒作,博主大V推波助澜,网友被“推”着贡献关注度、参与度,平台再继续借数字巩固自己的“江湖地位”。循环往复之下,结果必然是乱象频仍,热搜榜的变味儿不过是表现之一罢了。
对几大平台集中整治处罚,也是对整个行业的纠偏。《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互联网平台在信息内容管理方面具有“主体责任”,应“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就热搜榜而言,多年来,提升榜单透明度、打击操纵榜单行为等,一直是相关部门的治理重点。不久前,更有专项行动直指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等不良现象。这些举措都传递着鲜明信号——平台的扩张必须要受到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约束。不管有没有被“点”到,所有平台都应当意识到,自身不仅是商业主体,更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数字基础设施,不能打着“技术中立”的幌子,干着大搅浑水的事。
平台靠公众的关注获得生存发展,那些哗众取宠、低俗恶俗、造谣传谣的内容,必然会给自身的内容生态、品牌形象带来反噬。平台大则大矣,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应铭记在心。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