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迎来突破!中科院攻克界面难题,这些公司抢占千亿市场先机
柔性电池弯折2万次不留痕,能量密度飙升86%,一场电池革命正悄然开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先进材料》,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扫除了最大障碍。科研团队成功制备出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新型材料,解决了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
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抗弯折性能,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作为复合正极中的聚合物电解质使用时,能使正极能量密度提升达86%。
______
01 技术突破:破解产业化痛点
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终极形态,但其产业化一直面临巨大挑战。传统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离子传输阻力大、效率低,严重制约其实际应用。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突破性在于利用聚合物分子的设计灵活性,在主链上同时引入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和具备电化学活性的短硫链。这种分子级界面一体化新材料,使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实现了双重飞跃。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近期也在《自然》杂志发表重要成果,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该电解质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有效增强了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
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在固态电池领域已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
02 产业进程:从实验室到量产
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多家头部企业已制定明确的量产时间表,一场电池产业的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孚能科技表示,其全固态电池整体进度已由实验室走向中试生产交付阶段,计划在今年年底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该公司产品规划清晰:第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400Wh/kg,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的第二代产品。
国轩高科则宣布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公司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行业巨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也不甘落后。宁德时代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而比亚迪则计划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
03 市场前景:千亿赛道启航
根据国信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将达到16.4GWh,对应市场空间为144亿元;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有望达到270.8GWh,对应市场空间将突破2180亿元。
《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的预测更为乐观,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将迈入千亿元级别。
固态电池不仅能够逐步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更有望开拓低空、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固态电池有望在eVTOL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推动固态电池规模化降本。
二级市场上,固态电池概念股已迎来一轮上涨行情。今年以来,固态电池概念股平均上涨超56%,其中7股累计涨幅超100%。机构资金也在积极布局,9月以来融资净买入逾1亿元的固态电池概念股有22只。
04 产业链受益标的解析
在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布局,一些具备技术优势的公司已脱颖而出。
贝特瑞作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是全球唯一量产硅碳复合负极的企业,适配新型电解质体系,其循环寿命已突破2000次。公司获得宁德时代50亿元长单,2025年负极产能冲刺40万吨。
天赐材料在电解质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其固态电解质中试线已投产,纯度达99.9999%,打破日企垄断。公司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已送样比亚迪,离子电导率提升3倍。
先导智能作为设备端龙头企业,独揽国轩高科全固态实验线设备订单,单线价值量超5亿元。公司拥有全球首条干法电极制备设备,能使生产成本直降70%。
孚能科技在软包电池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公司计划2025年底向奔驰交付60Ah样品,单车价值量提升8万元。
璞泰来则布局了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三大电解质路线,其锂金属负极已通过宁德认证,单价超2000元/公斤。公司内蒙古基地投产后,2026年固态材料产能将达10万吨。
05 投资风险与建议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投资者也需保持理性,警惕其中风险。
固态电池全面市场化仍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财经人士屈放指出,短期仍然是半固态电池逐渐技术积累的过程,需要解决离子电导导电率、硫化物稳定性等工艺问题以及成本问题。
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顾国洪提示,在现有材料条件下,还没有既能保持≥400Wh/kg能量密度,又能在室温下、常压长循环使用的全固态电池。真正的全固态电池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试线阶段。
投资者需警惕三类伪概念企业:无实验室合作背景、无专利储备、无实质量产规划的公司。在固态电池概念热潮中,需甄别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
______
随着2027年多家企业量产目标的临近,固态电池领域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中科院金属所的这项突破,无疑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固态电池赛道抢占了先机。
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9月以来,北向资金连续12日加仓贝特瑞,单日最高扫货2.3亿元;量化基金借“固态电池专利数”概念高频套利,天赐材料单周振幅达38%。
然而,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明确量产时间表和可靠客户资源的企业。在资本热潮中,投资者需保持理性,聚焦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和产业化能力的公司。
本文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