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是一种低调但高级的补药,很多人不知道有7种用途

在岁月的长河中,板栗宛如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风姿绰约的长者,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它曾是古代餐桌上的“明星”,在饥荒年代挺身而出,化作救命的口粮;也曾凭借口感绝佳、保质期长,荣膺“干果王”的美誉。它与桃李杏枣齐名,是农家的宝贝,更是医书中频繁登场的补益良药,从果仁到树皮,浑身都是宝。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板栗虽依旧常见于市井街巷,却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与便捷的生活节奏中,渐渐失去了往昔的锋芒,变得低调而沉默。

板栗,这个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已久的“中华果”,品种繁多得令人惊叹,超过300个品种遍布大江南北。从北国的辽宁到岭南的热土,从江浙的水乡到甘陇的山川,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板栗生长的足迹。在不少地方,它更是成为当地的“名优特产”,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骄傲与记忆。

在古代,板栗是人们心中的“超级食物”。饥荒年代,它化身救命粮,为饥饿的人们带来生的希望;作为“干果王”,它凭借出色的口感和超长的保质期,成为人们远行、储存食物的不二之选;在农家小院里,它与桃李杏枣并肩,是丰收的象征,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甜蜜滋味;在医书的厚重篇章里,它更是补益药的典范,从果仁到树皮,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板栗的光芒似乎逐渐黯淡。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选择变得五花八门,板栗的平替产品层出不穷。曾经的“稀世珍宝”,如今在超市、菜场、网上购物平台随处可见,却鲜少有人驻足停留。板栗需要煮炒、剥壳才能食用,这一繁琐的处理过程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再加上价格的上涨,板栗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感大不如前,它变得低调,默默在角落里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尽管如此,板栗依旧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坚果。它承载着文化、美食、药材的多重功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喜庆的日子里,端上一盘板栗,寓意着“大吉大利”,为节日增添一份祥和与美好。在长寿之乡,板栗树以其超长的树龄,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而那些高龄老人、百岁老人的集中出现,也让人们不禁将长寿与板栗联系在一起。

板栗的世界里,还藏着许多有趣的秘密。南北风味各异,南方的板栗多用于菜肴烹饪,北方则偏爱糖炒板栗;大小差异明显,大的如鸡蛋般饱满,小的如玉米粒般精致;甚至连公母之分都有讲究,半圆的是母栗,扁扁的是公栗。它既是美食,也是药材,生吃、水煮、糖炒、炖煨,各种烹饪方式都能激发出板栗独特的风味,还能与众多食材搭配,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在中医眼中,板栗味甘、咸,性温,归脾、肺、肾、大肠经,无毒,是补肾果、升气果、养血果、强筋果。如今,人们主要食用板栗的果仁,它有三大功效:健脾养胃,帮助人们在秋冬季调理脾胃,促进全身的气血通畅;补肾壮骨,为腰膝酸软的老人带来福音;止血消肿,缓解多种出血症状和口腔溃疡等不适。

板栗的全身都是宝。成熟的栗肉,是板栗功效的“代言人”,煮熟食用可健脾滋阴补肾,生吃可化瘀消肿润肤,还能与其他食材药材搭配,发挥更大的养生功效。不饱满的栗肉,即栗楔,煮熟吃能活血化瘀,生吃能治腰腿疼痛、口腔溃疡等。栗子花序,味苦、涩,性微温,无毒,具有健脾止泻、清热活血、散结消肿的功效。板栗壳,性平、味甘涩,可单用祛除风湿关节痛,也可与茯苓、白术合用健脾燥湿。树皮,味苦、涩,性平,内服可治口腔溃疡、丹毒等,外用烧灰调敷可治瘙痒和消肿。

树根,味苦、性平,无毒,是一味气药,可缓解牙痛、疝气偏坠、关节疼痛等症状。栗树叶,味甘性平,微涩,可清肺止咳除喘,用于治疗百日咳和咽喉肿痛。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板栗肉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纤维素、果糖、维生素以及钾、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利于人体吸收。板栗壳和皮、根等含有单宁酸、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鞣质等成分,对咳喘、除菌等有一定作用。

不过,板栗虽好,却并非人人皆宜。发霉的板栗含有毒素,食用后会伤肝肾,所以一定要仔细挑选。糖尿病患者由于板栗含糖量较高,食用后容易引起病情波动,需要谨慎食用。习惯性便秘的人食用板栗可能会加重症状,而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的人则要小心板栗带来的胀气和不消化问题。此外,板栗与牛肉、杏仁、草鱼、豆腐等食物同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胀气、呕吐、腹痛、结石等。在进补时节,板栗不宜多吃,每天不超过10粒为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板栗   长寿   医书   补益   补药   果仁   可能会   树皮   药材   口腔溃疡   功效   低调   用途   高级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