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项目再出岔子,俄方告知中国,优惠措施未来三年都给不了

前言

月初普京访华时,中俄蒙三国刚刚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签署合作备忘录,各方满怀期待。

十几天后,俄财政部却突然通知合作伙伴,由于预算紧张,未来三年都无法提供税收优惠

什么原因让俄方改口?项目前景会如何发展?

编辑:bhl

副部长一句话,三国傻了眼

9月18日那天萨扎诺夫的话就像一凉水。

这位俄财政部副部长站出来说,未来三年,政府实在拿不出钱给这个管道项目搞税收减免。

要知道,这可不是个小工程,而是一个要铺2600公里管子、总投资得花250亿美元的超级项目,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GDP。

这话一出,可把大家急坏了。

毕竟刚刚签完合作备忘录,各方还沉浸在合作共赢的美好憧憬中。

按照原定计划,这条管道每年能给中国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一签就是30年。

对俄罗斯来说,这可是笔能救命的长期收入,特别是在欧洲市场基本断掉的情况下。

可现在俄方突然说没钱给优惠,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说起来,俄方也是有苦衷的。

普京虽然拍着胸脯说给中国的气价肯定比欧洲便宜,可真到要掏钱给优惠的时候,俄罗斯的钱包却实在鼓不起来了。

这背后的难处,其实不难理解。

俄罗斯现在的财政状况就像个被多双手同时要钱的单亲妈妈,每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2025年他们的国防预算涨到了13.5万亿卢布,差不多145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30%。

这钱得优先保证前线的炮弹、士兵的工资和新式武器的生产,毕竟俄乌冲突还在持续,这可是保命钱。

俄罗斯的钱都去哪儿了

打仗这事儿,就像个无底洞。

军费一年就要145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4亿,从炮弹到工资,从武器到抚恤金,哪样都要钱。

更要命的是,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从银行到能源,从高科技到人才引进,几乎没有死角。

世界银行的预测不乐观,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低位徘徊,财政收入跟不上支出,缺口越来越大。

数字不会说谎。

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从战前的1570亿立方米跌到现在的390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丢了四分之三的欧洲市场,收入自然也是断崖式下跌。

欧盟还琢磨着2027年前彻底停掉俄气进口,这等于把俄罗斯的传统财路彻底堵死。

除了打仗,国内老百姓的养老金、医疗教育、基础建设这些刚需开支也不能少。

西方制裁又让经济日子不好过,能腾出来给管道项目搞优惠的钱,自然就被挤没了。

就像家里既要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看病,又突然遇上急事要花钱,原本打算用来装修房子的预算,只能先靠边站了。

而且俄气公司这几年几乎年年亏损,现金储备从2022年初的峰值缩水70%以上。

目前仅剩约470亿元人民币,手里本就没多少余粮。

要是施工队等着结款的时候拿不出钱,工地很可能就得停工待产,工程进度肯定要拖慢。

而且这项目光靠俄气一家根本扛不动,本来还想靠税收优惠吸引其他投资者。

现在利润空间被压缩,人家看到账本就算再感兴趣也得掂量掂量,到时候融资只会更难。

中国淡定,蒙古着急,俄国哭穷

俄方这步退让,三家的反应各不相同。

中国这边倒是不慌不忙,毕竟咱们买天然气的渠道早就多元化了。

除了俄罗斯,还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通过管道买气,还会从卡塔尔、澳大利亚买液化天然气。

国内也在产天然气,所以就算西伯利亚力量2号建得慢,咱们家里的气罐子也够用。

不会影响老百姓做饭、冬天取暖,更也不会耽误工厂生产。

这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好处,关键时刻不求人。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点,中国能源储备体系相对稳健,短期内出现气荒的可能性不大。

从长远看,如果项目成本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导致管道建设进度显著慢于预期。

这可能会对中国未来优化能源进口结构、增加管气比例的长期规划产生一定影响。

但中方有足够的筹码在后续谈判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蒙古国就不一样了,这事儿让他们急得团团转。

这条管道对蒙古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收取过境费,还能带动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蒙古国方面曾多次公开表示对项目的期待,甚至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引擎"。

现在俄方突然"刹车",对蒙古来说无异于"煮熟的鸭子飞了一半"。

既不能催促俄罗斯,也不能向中国施压,角色十分尴尬。

最近蒙古国已经开始主动行动,一边明确要增加对华煤炭出口,用资源合作巩固和中方的关系。

另一边还借着中俄都需要这条过境通道的机会,争取在跨境铁路、电力联网等配套项目上拿到更多技术支持。

没钱也要干,俄国想出新招数

钱是个大问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俄罗斯也没完全撒手不管,普京最近就放话,这管道就算借钱也得加急搞。

还琢磨着在上合框架内联合发债券,跑到中国市场来发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

咱们国内的评级机构还给了俄气3A的最高评级,这就相当于给他们在中国融资开了绿灯,利息能低不少。

但借钱终究是借钱,到期了连本带利都得还。

到时候要是气卖得不如预期,这笔债又会变成新的负担。

而且中方这边批不批准这笔融资,现在还没个准信,毕竟谁也不想把钱投到一个前景不明的项目里。

更有意思的是,两国在技术层面开始动脑筋。

区块链清算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为了省钱,减少中间环节的手续费。

智能控制系统就像给管道装了个聪明大脑,能自动调节压力温度,减少人工成本。

中俄现在95%的贸易都用本币结算,能源交易还靠区块链系统清算。

这种金融合作的深化,说不定能替代传统的税收优惠,帮俄气降低融资成本。

而且两国在管道智能控制系统、防腐技术上的合作一直在加深,技术层面的突破,也可能成为缓解资金压力的新路子。

专家预计,各方可能会通过创新性的补偿机制或长期协议来平衡利益。

确保这条能源大动脉最终建成投运。

当下,中俄蒙三方在这一项目上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俄罗斯要卖气,蒙古要赚过境费,中国要稳定气源。

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项目停掉,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不绕弯子,直接谈怎么解决问题。

齐心协力把这条管道建起来,才能造就三方共赢的结局。

真正的合作就是一起想办法,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散伙。

结语

国际合作就像做生意,有钱大家一起赚,没钱就得想新办法。现实虽然骨感,但智慧总能找到出路。

这条管道最终能不能建成,不看谁的嗓门大,而看谁的办法多。技术创新说不定比传统优惠更管用。

你觉得俄国这招"借钱修路"靠谱吗?还是分期建设更实际?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岔子   中国   措施   未来   项目   俄罗斯   管道   蒙古   俄国   天然气   西伯利亚   能源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