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首季盈利背后:国产 AI 芯片 “星辰大海” or “估值泡沫”?这三大矛盾点决定未来上限!
朋友们,寒武纪一季度净利润 3.55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的消息刷屏了!但市值 2800 亿、市销率超 200 倍的 “中国英伟达”,真的配得上 “星辰大海” 的预期吗?今天猎人用三大矛盾点揭示残酷真相 ——

一、业绩暴增 VS 存货高企:是需求爆发还是 “纸面富贵”?
- 营收增长 42 倍的 “秘密”:
寒武纪一季度营收 11.11 亿元,几乎追平 2024 年全年(11.74 亿元),主要来自 AI 芯片在互联网、金融、交通等领域的批量交付。但财报显示,公司存货同比暴增 55% 至 27.55 亿元,预付款项达 9.73 亿元,货币资金却缩水 67% 至 6.52 亿元。这意味着:
✅ 产能扩张激进:公司可能为应对订单提前备货,但存货周转率若低于行业平均(如英伟达的 3 次 / 年),可能面临库存减值风险;
✅ 现金流承压:预付款激增反映上游供应链议价权强,若下游客户回款放缓,可能出现 “增收不增利”。 - 对比英伟达:
英伟达一季度营收 255 亿美元,存货周转率 4.2 次,而寒武纪仅 0.8 次 ——每卖 1 元货需压 1.25 元库存,资金效率差距悬殊。
但好的方面,就是寒武纪是国内AI芯片的希望,更是将在AI发展时代下的核心企业,将全面受益于/国产替代的高速增长!所以以上这些问题,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都不是问题。
二、国产替代 VS 巨头围剿:夹缝中的 “突围战”
- 政策红利下的 “虚假繁荣”:
国内 AI 算力自主可控需求推动寒武纪中标多个政府项目,但实际市场化订单占比不足 30%。以 2024 年为例,公司营收 11.74 亿元中,约 8 亿元来自政府采购,而华为昇腾芯片同期在政务云市场占有率超 60%。 - 技术代差难以逾越:
寒武纪思元 590 芯片性能约为英伟达 A100 的 70%-80%,但英伟达新一代 Blackwell 芯片已实现 30 倍性能提升。更致命的是,英伟达 CUDA 生态拥有超 400 万开发者,而寒武纪 MLUarch 生态开发者不足 10 万,生态壁垒难以突破。 - 华为 “降维打击”:
华为昇腾 910B 芯片支持全场景 AI 训练,且通过 “硬件 + 鸿蒙系统 + 行业解决方案” 捆绑销售,在政务、能源等领域挤压寒武纪生存空间。2024 年,华为昇腾营收突破 300 亿元,是寒武纪的 25 倍。

三、机构抱团 VS 估值泡沫:谁在为 “市梦率” 买单?
- 基金经理的 “囚徒困境”:
睿远基金持仓 7.61 亿元,表面看是对国产 AI 芯片的信仰,但实际是 “赛道拥挤下的被动加仓”。2024 年,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持股比例达 46.5%,但 2025 年一季度华夏、易方达等指数基金已开始减持,显示部分资金在 “高位出逃”。(外资反而是增持500多万股) - 估值逻辑的 “空中楼阁”:
寒武纪当前市值 2800 亿元,对应 2024 年市销率 238 倍,而英伟达市销率仅 12 倍。若按机构预测的 2025 年营收 50 亿元计算,市销率仍高达 56 倍 ——这相当于押注寒武纪未来 5 年保持 100% 复合增速,且净利率提升至 30%,看似不可能实现,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 历史教训警示:
2021 年 “半导体牛市” 中,中芯国际市值一度突破 7000 亿元,但随后因技术瓶颈和估值过高腰斩。寒武纪若无法在 2-3 年内突破 7nm 以下制程、构建自主生态,当前估值或将成为 “世纪顶”。

猎人终极结论:三大信号决定 “未来”
- 短期机会:
若国产 AI 芯片招标持续超预期(如 2025 年政府采购翻倍),寒武纪可能借政策东风冲击 3000 亿市值,但需警惕 4 月 28 日财报季业绩 “证伪” 风险。 - 长期风险:
✅ 技术突破:关注 2025 年下半年 7nm 思元 690 芯片量产进度,若性能达英伟达 H100 的 90%,估值逻辑将重构;
✅ 生态建设:开发者社区规模是否突破 50 万、ISV 合作伙伴是否超 200 家,决定产品落地速度;
✅ 政策转向:若美国对华 AI 芯片限制放松,英伟达 A800/H800 重返中国市场,寒武纪现有订单可能 “一夜清零”。
未来能成“中国英伟达”吗?
短期看,政策红利+订单能续命;长期得看7nm工艺突破和生态建设。可以说寒武纪现在是“全村的希望”,梦想一定要有,所以大家会为了“梦想窒息”吗?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