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亚洲顶级乒乓球赛事,被网友调侃成“村口年会”,这事就发生在2025年亚锦赛。
昨天(10月13日),不少运动员和随队人员在社交平台上集中发声:地胶前天刚铺、洗澡水浑浊得像豆浆、酒店门口堆着垃圾。这不是将就,是硬扛。
实际情况确实有点离谱。据现场记者描述,比赛用地胶直到10月12日才铺完,距离首场比赛不到48小时。场馆里电线裸露,观众席乱糟糟,有球迷拍到工作人员在比赛间隙手忙脚乱地补地胶接缝。整个场地看起来像临时搭起来的菜市场,哪有国际赛事该有的样子。
住宿条件也好不到哪去。多个参赛队住的酒店被曝热水发黄、水质浑浊,有队员说“透明度堪比豆浆”。中国队带了超过200箱矿泉水、即食副食和常用药品,教练组每天花大量时间协调后勤。一位在体育外联行业工作的朋友透露,不止一支队伍出现了轻度肠胃不适,个别队员因为海鲜过敏临时调整饮食。这种“自力更生”的模式不算新鲜,但出现在亚洲最高级别赛事里,还是让人意外。
换个角度看,印度办赛水平长期受困于三重问题:预算压缩、组织经验不足、应急机制缺失。虽然具体数字没完全公开,但多方信息显示,本届亚锦赛主办方投入远低于近年其他主办国。大量环节靠临时外包,缺乏专业团队统筹。印度此前承办的国际乒联赛事多为低级别挑战赛,运营顶级综合赛事的能力确实有限。
更关键的是,亚乒联这几年频繁调整赛制——团体和单项分阶段办、每年换主办国、压缩筹备周期——这些变动放大了东道主的执行压力。不是印度不想办好,而是整个亚洲乒乓球赛事体系本身就处在“高频率、低保障”的运行状态。对比欧洲乒联,欧锦赛通常提前一年锁定场馆、统一后勤标准,连毛巾颜色都有规范。这边呢,连饮用水安全都得靠队伍自己解决。
对运动员来说,这已经不只是竞技比拼,更是生存考验。中国队后勤体系完善,但年轻队员仍要适应蚊虫、噪音和饮食限制;东南亚一些队伍经费有限,只能“入乡随俗”,结果接连出现身体不适。媒体看法两极:印度本地媒体强调“克服困难展现体育精神”,东亚和中东媒体则直言“主办方缺乏基本尊重”。
球迷在社交平台调侃:“上场前先检查水能不能喝,比战术板还重要。”实际上,这种环境正在透支运动员的职业寿命——高强度对抗叠加恶劣后勤,恢复周期被迫拉长。有教练私下表示,要不是积分和奥运资格挂钩,不少队伍可能直接退赛。运动员一个个满眼血丝,上场前还在琢磨怎么防蚊子,网友齐呼“这比赛比高考还刺激”。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