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里”的生态实验——把活水公园变成公民科学现场


“一公里”的生态实验



tell stories

当城市遇见河流,

我们为何需要一场“一公里”的守护?





成都,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府南河的潺潺流水滋养了千年文明,活水公园的生态智慧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实践。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河道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仍悄然威胁着这片水域的生命力。



2025年9月19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西南办事处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承办,成都市锦江生态环境局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成都市龙王庙正街小学协办,联邦快递支持开展的“益起行 益起动”守护河道一公里环保公益活动(成都站)在活水公园徐徐拉开帷幕。这场以“一公里”为半径的环保实践,不仅是一次对河道生态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关于水情教育、科学实践与生态美学的思想碰撞,引领70余名参与者从“认知”到“行动”,重新建立与水的联结。



“我们希望参与者能通过这场‘一公里’的守护,读懂三个关键词——联结、科学、行动。”中华环保联合会公益部负责人王甲佳在开场仪式中,以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向现场参与者娓娓道来,“成都与水的故事,从来不是‘隔岸观火’的旁观史,而是‘躬身入局’的共生史。从李冰父子凿离堆引岷江润泽平原,再到今天活水公园用生态湿地技术净化每一滴流水,每一代成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水建立更紧密的联结。而今天的‘一公里’,正是要把这种联结拉得更近、更紧,让自己成为水生态链中的一环,让无数个‘一小步’叠加为城市水文明的一大步。



联邦快递操作经理税霞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表示“守护河道一公里”是推动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实践,很荣幸与中华环保联合会以及成都的环保力量携手,以‘一公里’为起点,将涓滴之力汇入城市水生态保护的江河。


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清脆的宣誓声,穿透了初秋的晨雾:

我愿意——

争当河道环境守护者

争当绿色生活践行者

争当环保理念传播者

争当生态河道建设者

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为这场环保行动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以水为镜:

从历史到未来的水情与水文化课堂

“一条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城市史。”


活水公园水情教育馆内,讲师以一组数据切入,“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作为长江上游重要节点的四川,其水系健康直接关系到下游数亿人的饮水安全。”通过动态地图与影像资料,参与者直观看到岷江如何塑造成都平原的农耕文明,府南河治理如何从“臭水沟”蜕变为“绿色项链”,活水公园又如何以“人工湿地”技术成为全球生态典范。



“活水公园的净化系统包含几个核心模块?”

“府南河治理的关键技术突破是什么?”

一个个从脑袋中冒出的疑问通过扫码互动屏、翻阅图文资料逐渐拼凑出了答案。从物理过滤到生物降解,从微生物群落到植物协同作用,每一滴水的“重生”都是一场精密的生态系统协作。

课堂中,讲师特别强调:“水情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责任。当我们知道脚下这片土地的水脉如何滋养了千年文明,就会明白守护它的意义。”









以手为媒:

分组实践中的科学探秘与公民担当


“知识若止于书本,便是无根的浮萍;行动若脱离科学”










在活水公园的净化起点与终点,参与者们分组开展水质对比测试实验。同学们手持专业的多参数水质检测试纸,在指导老师的示范下,规范地进行取样检测操作。大家小心地将试纸浸入不同点位的水样中,通过色卡比对各检测指标的数值变化,直观地观察水体在经过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处理前后的各项参数差异。



“原来干净的水摸起来不一定‘清凉’,但一定‘透明’!” 一名10岁的参与者兴奋地记录数据。



“为什么活水公园的水总是清澈见底?”

面对孩子的提问,讲师带领大家俯身观察公园内的生态沟渠——这里的水流经砾石层、芦苇丛、菖蒲带,最终汇入蓄水池。“每一株植物都是天然的净水器,每一块石头都在减缓水流速度。” 讲师解释道,这种“阶梯式净化”设计灵感源自都江堰的“分流导势”哲学,而活水公园更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环境教育公园,也是全球首座以自然生态方式完成水净化的公园,其净化系统日处理约300吨污水。



活动中,老师和志愿者也不再是旁观者。一名联邦快递的志愿者坦言:“以前总觉得环保是大人的事,但今天和孩子们一起测水质、查资料,才发现科学探究可以这么有趣。”

而讲师则在一旁引导:“数据不会说谎,但解读数据需要逻辑。比如,pH值正常不代表没有污染,我们还要观察藻类密度、溶解氧含量……” 这场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公民科学素养的启蒙,当普通人学会用工具观察自然,用数据思考问题,环保便从口号变成了可操作的行动









以绿为语:

植物研学中的生态多样性启示


“每一株水生植物,都是河流的‘生态工程师’。”




走进植物研学环节,活水公园的浅滩区化作天然课堂。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的叶片在风中摇曳,浮水植物(如浮萍)的圆叶托起晶莹的水珠,沉水植物(如金鱼藻)的茎叶在水中舒展——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实则是维持水体健康的“隐形卫士”。



讲师指向一片密布的菖蒲丛:“看,这些根系缝隙里藏着多少小生命?” 孩子们凑近观察,发现泥鳅、螺蛳、水黾正穿梭其间。“菖蒲的根系能吸附重金属,叶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爆发,而底栖生物则分解有机物——这就是生态链的协同效应。”



互动任务中,每组需记录一种特色植物并阐释其净化功能。一名学生指着浮萍说:“老师,浮萍能遮住阳光,让水里的藻类长慢一点!” 讲师笑着补充:“没错,而且它的根系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点,形成‘微型净化厂’。”



对比活水公园的“混合种植区”与普通河道的“单一绿化带”,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单一物种易引发病虫害,而多样性植物群落能增强生态韧性。正如讲师所言:“保护河道不是种几棵树那么简单,而是要重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完整循环。”








以心为土:

自然创作中的生态美学觉醒

“真正的环保,是让美与责任共生。”



在活动最后环节的自然创作中,迷你生态缸成为了参与者表达环保理念的载体。孩子们用水草、石粒、细沙搭建“微观水世界”,老师及志愿者们则协助固定基质、调整光照角度——每一个生态缸都是一方缩小的河流生态系统



“你的生态缸里为什么放了这么多石头?”面对讲师的提问,一名同学回答:“石头缝隙可以藏小鱼,还能过滤脏东西!” 另一小组则在缸底铺了层活性炭:“视频里说活性炭能吸异味,就像活水公园的砾石层!” 这些稚嫩的答案背后,是对生态原理的本能理解——当创作与科学结合,美便有了更深的内涵



活动尾声,讲师总结道:“这一公里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心灵距离——当我们愿意俯身观察一滴水、一株草,就会明白:环保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日常选择。”






从“一公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生态未来


这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活动,或许只是城市生活中的一瞬,但它播下的种子却可能生长为改变的力量:一个孩子学会了用试纸检测水质,一对父母开始关注家门口的河道,一群市民懂得了植物与水的共生关系……



正如王甲佳老师所言:“成都的水,养育了这座城市的过去,而今天在场的每一个你,正在书写它的未来。”

2025年的这个秋天,我们在成都活水公园种下了一颗“守护”的种子——它关乎科学,关乎责任,更关乎对生命的敬畏。而你我,都是这颗种子的浇灌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科技   活水   公民   生态   公园   现场   科学   河道   讲师   植物   成都   参与者   成都市   水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