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7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印度政府顶级智库国家转型委员会提议:中国企业可在不需批准的情况下,持有一家印度公司24%的股份。
目前,印度贸易部、财政部、外交部及总理莫迪办公室,正在对该提议进行研究。倘若该提议正式通过的话,这也就意味着,印度又想让中资企业入印做生意了。
话说印度明明这么讨厌中资,为啥现在突然改口了?难道说又想玩杀猪盘了?
众所周知,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印度便开始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首先,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了300多款中国APP。比如微信、TikTok等,都相继进入了印度的黑名单。
其次,印度还在签证这方面,对我国卡起了脖子。旅游签就不说了,这玩意直接停发了,因为这个事儿,许多赴印博主纷纷开启了断更潮。
此外,像工作签、留学签、商务签等,申请也是相当困难。不仅所需材料繁琐,材料内容也是时常变动,申请流程给人一种极其不稳定的感觉。
最关键的是,这些签证的审批时间巨长,短则3-6个月,长则可达15个月,倘若你等不起,那基本上就很难拿到这些签证了。
当然了,除了限制以外,印度还有一招更厉害的手段,那就是杀猪盘。通过布局杀猪盘套路,来精准收割那些赴印投资的企业。
这些年来,印度以“偷税漏税”为由,对小米、vivo、oppo等企业,进行了苛刻的罚款,罚款金额动辄高达数亿美元。
尤其是小米,前前后后罚了将近50多亿人民币,基本上在印度这些年赚的所有利润,都被强制要求吐了出来。
至于华为、中兴这些基础设施企业,在印度也不太好过,许多分公司在印度的资金账户,纷纷被冻结。可以说,印度这招杀猪盘之术,直截了当的摧毁了中资企业的赴印信心。
随着印度大招频出,一时间,中资企业人心惶惶。大家纷纷开始撤资,打算逃离印度这个万丈深渊。
2020年的时候,中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还有32亿美元。但到了2024年,就只剩下0.8亿美元了。短短四年之内,足足暴跌了97.5%,可见印度确实把中资企业伤的不轻。
当然了,也不光是中国,其他国家对印度的投资也出现了暴跌。比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国家,它们在过去的四年里,对印投资皆暴跌了95%以上。
据统计,到2025年的时候,印度的外资吸入,只剩下了3.53亿美元。相比于中美、中欧之间成百上千亿的投资,印度这数字简直不够看。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伤害的明明是中资企业,为啥国外资本都对印度失去信心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印度人啥都敢收割。早在2017年的时候,印度就开启了收割英国沃达丰的历程。为了攫取沃达丰的在印利润,印度直接罚了对方50亿美元。
面对印度的发难,沃达丰赶紧将案子捅到了国际法庭。然而,即便是沃达丰的国际仲裁赢了,印度也依旧拒绝执行,非得要50亿才罢休。
就这样,在印度的不懈纠缠下,一堆欧洲企业都被吓跑了。
欧洲落败以后,又轮到了美国。比如美国的亚马逊、沃尔玛,后来就惨遭了印度的毒手,双双被罚了十几亿美元。而这笔钱,刚好是它们在印度经营多年的总利润。
不得不说,印度这招“出栏宰猪”行为,玩的还挺精妙。
关于外资大规模逃离印度的导火索,当属富士康被坑这件事了。
2023年,印度和富士康原本谈好了195亿美元兴建芯片厂。结果,印度拖了整整一年,愣是不给人家补贴。因为这个事儿,富士康干脆撕毁协议,直接走人了。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件事有多严重。要知道,富士康可是苹果的御用供应链,全球有70%以上的苹果手机,都是出自富士康的工厂。
一旦富士康出了问题,苹果全球供应链将会陷入停滞。
现在印度连苹果御用供应商都敢坑,那接下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就这样的营商环境,以后谁还敢投资?
就这样,在一连串奇葩事情的影响下,许多外资纷纷撤离印度。到2024-2025财年这个阶段时,印度仅吸引了3亿多美元外资,相比于四年前的439亿美元,直接暴跌99%。
可以说,印度这次被全体外资抛弃,输的不冤。
那面对外资的撤离,印度人急吗?当然急呀,因为外资这个东西,就是穷国跃迁到富国的崛起之根。
遥想当年,美国就是靠着欧洲的投资,建起了浩浩荡荡的北美铁路系统。
假如没有欧洲人的投资,美国的工厂将建不起来,高楼大厦也无法拔地而起,至于四通八达的北美铁路网,更是遥遥无期。
包括我国也是一样,在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疯狂吸引外资。一时间,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给我国制造业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国际贸易链以后,我的经济更是加速起飞。短短10年之内,GDP直接冲到世界第二,至于工业产值,更是飙升到了世界第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外资这架马车带来的助力,丝毫不亚于重工业。
同样,印度要想崛起,外资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倘若没有外资的扶持,印度的各行各业,将会陷入彻彻底底的经济寒冬。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手机这块。咱们的小米、vivo,被印度罚到闭厂裁员以后,中国的许多供应链、电子元器件,便纷纷离开了印度市场。
虽然苹果原计划将25%的手机,放到印度生产,但因质量问题,最后也只做到了7%。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就出现了智能手机“稀缺”的局面。
这还没完,由于印度本土品牌物不美、价不廉,质量又不能打,因此这更加加剧了印度手机市场的寒冬。一时间,导致印度的手机整体涨价了30%。
汽车这块也是,比亚迪被印度限制以后,便拿着10亿美元,跑到泰国投资建厂了。后面即使印度一再邀约,比亚迪也是已读不回。
虽然印度也找过特斯拉,但人家特斯拉根本不理印度,直接就跑去中国、墨西哥建厂了,让印度颜面尽失。
就这样,在诸多车企的抛弃下,印度汽车市场也慢慢步了手机市场的后尘。
如今的印度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上比中国整体贵了2倍不止,再加上其质量参差不齐,以至于销量异常惨淡。
众所周知,手机、汽车作为前沿科技,可带动制造业上下游的无数商家,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然而,现在这两经济支柱,在印度都是摇摇欲坠。如此一来,印度的崛起怕是要中道崩殂了。
也正因如此,所以如今的印度才追悔莫及,开始腆着老脸求人家回来。
这不,今年7月份,就对中国企业弄了一个24%持股免审批。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折腾你了,快来吧,我快顶不住了”。
那么面对印度的邀约,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呢?是主动赴约?还是避之不及?
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讲,咱们完全可以采取“非必要不投资”的举措。也就是对印度爱搭不理,该避则避,除非印度能满足以下条件,否则中资企业是万万不可过去的。
那究竟是哪些条件呢??首先,项目必须允许100%轻资产运营。换句话说就是,别给人家建厂,别去搭建产业链、搭建销售体系,否则就是给他人做嫁衣裳。
其次,必须锁死核心技术。像核心专利、源代码、生产配方等,坚决不外泄。印度这边只负责组装和销售,关键研发步骤则全部交由国内管控。
至于资金这块,优先使用印度银行的贷款。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便资金被没收,那也是印度人的损失,咱们拍拍屁股走人就行了。
此外,关于利润回报周期这方面,必须要小于两年。毕竟印度的政策变数大,万一哪天印度法律又改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所以能做短期尽量做短期,长线项目就是纯粹的赌命。
当然了,在项目开启之前,还得签一个合同退出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离场保险。
根据该机制,利润可随时转回中国,不受外汇管制。在这个基础上,还可再加一条:倘若印度因修改法律导致项目出现损失,则由印方全额赔偿。
反正还是那句话,来是我的自由,走也是我的自由。你要想用收割套路来对付我,那这笔生意就别谈了。
总的来说,印度这次的“放低门槛”,确实是被国内经济逼得没办法了。毕竟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年轻人就业率也低,这时候如果再不拉点外资进来,那印度制造业就别活了。
说到底,这也是印度在经济压力下为制造业“续命”的无奈之举。至于咱们的企业要不要去,就得看印度的诚意有多少了。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英媒爆:印度政府顶级智库提议,放宽额外审查中企投资的规定】
环球网【印媒: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同比暴跌98%,印度政府考虑为吸引外资提供更多便利】
围炉话古今【“外资坟场”印度:2700外企连夜跑路,罚款、抢股权,谁还敢投?】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