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家里

你有没有发现:

长期宅在家里,能量就像陷入死水,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自我封闭。

你开始不想出门,懒得运动,只想躺在床上。

作息也开始颠倒,白天浑身没劲,晚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长此以往,身心都会受损,人越来越没有能量,反应变得迟钝,更会错过那些藏在门外、本可能属于你的机遇。

《黄帝内经》说,人应该与土地之气相融,顺应四时规律,从而获得天地万物的滋养。

中医也认为:“天地间的自然能量是上好补品,远胜人参鹿茸。与其花几万买野山参,不如在自然中充一周电。”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状态低谷,别再犹豫,立刻起身远离床榻。

不要一直宅在家中,这样只会消耗你的能量。

走出来,气血流动,人才康宁

比起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许多人更愿意独处。

关起门来,无需应付虚伪的面孔,也能避开人际的圈套,有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独处虽好,但久居室内,却未必是好事。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

“人不可长时间居家,日子一久,他的世界便只有那屋子般大小,屋内的一切细微之事都会成为惊天动地的大事。”

深以为然。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连续几天闭门不出,整个人会变得慵懒萎靡、浑身乏力,甚至拿住电视遥控器都有点费劲,不禁怀疑自己生了病。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一项涵盖7.2万人的追踪研究发现:

无论久坐时间长或短,与每天走2200步相比,每日走9000至10000步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少21%,猝死的几率少39%。

不与外界接触,兴趣会减少,反应会迟钝,就连做一些家庭琐事都会变得笨手笨脚。

长期关在家里,你的身体关节也会“生锈”。

与人交往胆怯怕生,词不达意,未曾言语就先脸红,成为一个社恐儿。

长此以往,就会陷入封闭与焦虑的循环:

感兴趣的事越来越少,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表达能力日渐退化,脾气却越来越暴躁,对自己的不满也与日俱增。

在网络热门话题“走出家门的治愈力”中,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网友@小林同学 说,她因为长期在家久坐办公,得了严重的腰肌劳损,稍坐片刻就疼得不行,夜里更是频繁失眠。

后来她跟着朋友尝试户外骑行,从最初几公里都觉得吃力,到后来能轻松完成几十公里的路程。

几个月下来,她的腰不疼了,睡眠变好了,整个人气色也红润了不少。

中医提到“动则生阳”,适当的活动能促进气血运行,让身体重拾活力,精神状态也随之改善。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

“如果你每天拿着手机,看着电视,宅在家里,做着80岁以后都能干的事,那你还要青春干什么呢?”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青年人,也适用于所有长期待在家里的人。

宅家本该是老年人的生活常态,七老八十腿脚不灵活了,才喜欢安于室内,坐在摇椅上听着音乐,享受晚年的幸福。

可即便是老人,也需要时常下楼走走,晒晒太阳,看看花草树木,感受自然的气息。

倘若习惯了封闭的环境,视野会变得狭窄,心胸也会日渐局促。

原本的小事被无限放大,真正重要的事反被忽视。

说到底,心若小了,事就大了。

唯有走出方寸之地,才能遇见更广阔的世界,重拾鲜活的人生。

走出来,身处开阔,心才不闷

人要多走出去,向天地借一份生机与运势,生活才会愈发顺遂。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已证实,长期蜗居在室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人们需要借助天地自然的气势去调节自己的状态。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四墙效应”:

当视线越来越窄,思维会逐渐凝滞。

长期宅在室内,纠结的永远是小猫碰倒水杯、外卖迟到五分钟、阳台衣服没收这些芝麻小事。

网友@阿树 就曾发布过一篇热帖,讲述自己因长期宅家而住进医院的经历。

阿树是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先是遭遇项目失败被领导约谈,紧接着相恋三年的女友又提出分手。

双重打击让他一蹶不振。

便索性请了长假,躲在家里疗伤。

那段颓废的日子里,他紧闭房门,拒绝与外界产生关联。

房间里终日昏暗无光,每天抱着手机刷到凌晨,饿了就点外卖,醒了便继续躺着。

起初,这种逃避让他不用面对任何人,生出一丝“轻松感”。

但一个月后,他开始频繁失眠,即使坐着不动也会心慌不已,甚至看到阳光都会觉得刺眼。

医生诊断后,说这是因为长期缺乏户外活动,导致了植物神经紊乱,还伴有轻度抑郁倾向。

直到遵医嘱每天出门散步一小时,他才慢慢发现:

走在小区的树荫下,听着鸟叫、闻着花香,心里那种堵得发慌的郁结,竟然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消散了。

生活是讲究磁场的,能量也需要不断交替。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说: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走出去、回来,再走出去、再回来的过程。”

所以,爱自己就别总把自己关在家里,而是让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走出来,聚起人气,运气自来

李尚龙说过:

“若要废掉一个年轻人,一根网线就够了。”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当你感觉状态不佳、身体频出状况时,就该积极地走出去了。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表明:

泛泛之交往往比亲密好友更能带来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机遇。

因为弱关系能帮我们连接到不同的社交圈子,打破固有的信息茧房。

人面对世界时,最需要的是窗子,唯有走出去,才能挣脱思维的桎梏。

前阵子刷到网友@阿泽 的经历,更说明“走出去聚人气,运气自然来”并非空话。

他原本是新媒体运营,去年因行业不景气被裁员。

之后三个月求职屡屡碰壁,只能天天宅家投简历,越投越焦虑。

后来朋友拉他去参加本地的内容创作者沙龙,他本不想去,但架不住劝说还是去了。

在沙龙上,他和一位做母婴账号的博主聊起自己的短视频思路,分享了几个未落地的策划案。

没想到对方正愁找不到靠谱的搭档,当场就邀请他加入团队。

如今,阿泽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还做出了几条百万播放的爆款视频。

他感叹:“要是当时一直躲在家里,哪能遇到这么好的机会!”

斯坦福大学教授蒂娜·齐莉格,也曾在演讲中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她早年想出版一本关于创新思维的书,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

一次跨洋飞行中,她主动和邻座的男士搭话,聊起自己对创新教育的研究。

让人意外的是,对方竟是知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两人越聊越投机,落地前就敲定了出书的初步合作。

多出去走走吧,去感受街头的人潮涌动,去捕捉生活里藏着的小美好,去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鲜活面孔。

这样一来,紧绷的心情自然会变得舒展、开阔。

就像水只有流动起来才会充满活力,人只有走出去,才能遇见那些藏在途中的潜在机遇。

人是环境的产物,总待在一成不变的空间里,思维和视野都会被局限。

所以,走出去,正是开启转运的关键一步。

写在最后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唯有让能量流动起来,才能把好运聚到身边。

若在封闭的空间待久了,能量无法焕新,整个人便容易陷入痛苦、失望的恶性循环。

人一旦动起来,运气往往也会随之慢慢变好。

当你身处低谷、负能量爆棚时,不妨试着走出房间,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接受高能量的滋养。

当你迈出去就会发现:这世界上还有太多风景,值得我们去探索、看见。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养生   期待   建议   人生   都会   能量   自然   身体   室内   状态   网友   野山参   机遇   长此以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