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部分商家为了牟取利益,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纯粮酿造酒售卖。个别商家虚构白酒的窖藏历史,以次充好,用“陈酿”“老酒”等模糊概念误导消费者。
白酒行业“水”不是一般深。此前,媒体就曝光过多家酒企用勾兑酒冒充粮食酒,多地警方也破获了不少假酒案。然而,今天媒体深入白酒行业调查,依然“挖”出不少“黑料”:商家标注的年份酒是个噱头,其实是酒精勾兑的低端白酒;商家宣称“20年坤沙老酒”实为价格低廉的新酒;新版、旧版国家标准均明确禁止在酱香型白酒中添加食用酒精,但“酒精勾兑酒”依然大量推向市场;溢价少则8倍多则40倍。
白酒造假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治不绝,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暴利驱使。当商家通过简单勾兑、虚假宣传,就能获得几十倍的暴利,就会为此冒险。而消费者支付的是老酒的价格,实际上喝的是廉价的“酒精勾兑酒”,那么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无疑受到了侵害。虽有相关国标和监管规定,但均被架空了。
比如贵州仁怀市政府出台的《仁怀市酱香型白酒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生产经营者对标签标识和广告宣传的真实性负责,严禁虚假标注年份、伪造生产日期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但在当地部分酒企,依然围绕“年份酒”造假。尽管《GB/T26760-2011酱香型白酒》和《GB/T 10781.4-2024 白酒质量要求 第四部分:酱香型白酒》这两个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严禁在酱香型白酒中添加食用酒精,但酒企无视规定。
这些造假现象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即不只是一家酒企这么干,而是多家企业参与白酒造假。除了自产自销假酒外,有的企业还为下游经销商提供“定制化”服务——装什么酒、标注什么年份,全由经销商说了算。这说明两点:白酒造假已经形成了覆盖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市场上销售的假酒总量不容我们低估。
当白酒企业造假的潜规则架空了相关国标和地方规定的真规则,不只是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了白酒行业形象和生态,对白酒销量必然产生一定冲击。同时,还损害了白酒国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公信力。所以,决不能让白酒造假种种潜规则继续作乱,这需要有关部门拿出更系统也更有力度的整治“组合拳”。
首先,对媒体报道中点名的相关商场和酒企一个不少全部依法严惩,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其次,对网络直播间等造假白酒的销售渠道加大监管力度,既要督促平台尽责,也要加强直接监管。其三,酒企相对集中的地方如仁怀市,要进一步强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措施。其四,对消费者集中投诉的白酒和酒企,要顺藤摸瓜依法严肃查处。同时,还要鼓励白酒业内人士进行举报,不妨提高奖金额度以调动举报积极性。
既然媒体通过暗访可以发现白酒行业诸多违规乱象,各地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应该丰富各自执法和监管手段,比如派员对酒企进行卧底调查取证,将会是打击白酒造假的有力手段。进而言之,当部分酒企在暴利驱使下无视国标和法律法规,那么,唯有强化执法使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使造假企业权衡利弊。坦率地说,之前虽然打击白酒造假没有止步,但打击力度并没有让造假者退却,这是最需要反思的地方。
当然,消费者也要依法对售假、造假企业采取维权行动,该索赔的索赔。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 ◎
更新时间:2025-06-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