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麻木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累的结果,特别是搬东西多了,或者晚上睡姿不对压到神经,就会觉得麻一下没什么大问题。然而殊不知,频繁出现手脚发麻,尤其是伴随走路不稳、说话不清或者一侧肢体无力,这往往就是脑血管在发出警告。
脑梗的发生大多数是慢慢积累的,血管一点点变窄、血液一点点不通畅,最后某个时刻堵住了,症状才会一下子爆发。
等到送到医院,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的情况非常多。
总的来说,手脚麻和普通劳累引起的短暂症状不同,它背后更多时候代表着血流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脑梗形成的根源,最主要的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堵塞。
随着年龄增加,血管逐渐失去弹性,再加上血脂升高、血压控制不好,血管内壁就像被一点点糊上了油污,越来越窄,血液流过去越来越费劲。
再加上很多人日常不注意喝水,或者吃得太咸太油,血液变稠,就更容易在狭窄的地方卡住。
医学上有数据表明,脑梗患者中超过七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而这些人大多在发病前就已经有头晕、手麻、视力模糊的表现,可惜往往被忽视掉了。
要想减少脑梗的发生,除了靠药物控制三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同样重要。
在医生看来,有几件事如果每天坚持去做,对保持血流顺畅,预防脑梗,意义非常大。
首先就是保持规律的饮水。
很多人喝水少,尤其是老年人,口渴的感觉减弱了,经常一上午只喝几口水。
殊不知,血液黏稠往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研究显示,日均饮水量不足1200毫升的人群,脑梗风险比饮水充足的人高出近一倍。
尤其是清晨起床后补一杯温开水,能有效降低清晨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机会。
有人说怕喝水多了夜里起夜,其实只要白天分次喝足量,就不必在睡前大量饮水。
第二点就是坚持适度运动。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还能帮助控制体重和血脂。
需要强调的是,运动并不是越激烈越好,特别是有动脉硬化的人,突然剧烈运动反而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总的来说,快走、太极、慢骑车,这类中低强度的运动最适合大多数中老年人。
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保持4到5次,长期坚持下去,效果远比偶尔一次剧烈出汗来得好。
在笔者看来,运动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血管保持活力,这是药物无法完全替代的。
第三点就是合理饮食。
脑梗和饮食习惯的关系非常紧密。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高血压,高油高糖饮食会加速动脉硬化。
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入盐量接近10克,而世卫组织建议的健康摄入量是5克以下,几乎翻倍。
长此以往,血管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少盐少油、多吃蔬菜粗粮,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特别是深海鱼、坚果、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对血脂控制很有帮助。
相反,长期嗜酒、喜欢油炸烧烤的人,脑梗风险成倍增加。
换句话说,吃什么样的饭,往往就决定了血管的状态。
最后一点,就是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态。
很多人以为脑梗和情绪关系不大,其实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血压。
长期焦虑、动怒,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一上去,就可能触发斑块破裂。
尤其是半夜熬夜、清晨过早剧烈活动,这些不规律的习惯,都在无形中增加风险。
有资料显示,脑梗的高发时段就是清晨六点到十点,因为此时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再加上突然活动,是最危险的组合。
因此,规律睡眠、避免情绪过激,对保护血管非常重要。
在笔者看来,手脚麻木不能简单归结为劳累,这种想法其实掩盖了很多潜在的风险。
人到中老年,血管已经不如年轻时那么健康,任何反复出现的异常信号都不该掉以轻心。
脑梗虽然看起来突然,但其实早有征兆,能不能识别并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往往决定了结果。
总的来说,坚持补水、规律运动、健康饮食、良好作息,这四件事虽然朴素,但恰恰是最有效的血管保护方法。
对动脉硬化的人来说,它们甚至比临时抱佛脚去吃药更可靠。
毕竟,血管健康是一点一滴养出来的,而不是等到出事再去抢救的。
换句话说,把血管保养好,脑梗自然少找上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手麻就是脑梗吗?[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7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