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里有句话:"亲人本是同林鸟,利害来时各自飞。"
父母就像家里的老屋檐,在的时候兄弟姐妹都挤在屋檐下说话,总觉得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等屋檐塌了才看明白,当初挤作一团的人早被岁月吹成了满天星,各自都有要奔的前程,要守的冷暖。
人老了就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兄弟姐妹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朱子治家格言》提醒:"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兄弟姐妹为钱翻脸的戏码,村头巷尾天天在演。
老人常说"亲兄弟明算账",可真遇上借钱救急的事,谁也不好意思摊开本子记账。
问题就出在这"不好意思"上。
借钱的当你是存钱罐,要债的成了讨债鬼。
人老了脸皮薄,钱要不回来还落埋怨。
现在聪明人早学乖了,亲兄弟借钱也要白纸黑字写清楚。
不是说信不过,而是日子久了什么都会变,钱能借,情分经不起透支。
苏轼遭贬黄州后写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家家都有本旧账:小时候抢过的糖,分家少得的那头猪,照顾父母时多挨的累。
年轻气盛时要争对错,老了才懂得算旧账就像捅马蜂窝——挨蛰的总是自己。
那些陈年旧事就像塞在墙缝里的枯叶,你不翻它还能相安无事,非要拿竹竿去捅,反倒弄得灰头土脸。
真正的聪明人,早把过去的委屈晾成了干菜,偶尔拿出来闻闻味,但明白咽下去只会扎嗓子。
《菜根谭》说得透彻:"冷眼观人,冷耳听语。"
上了年纪的人聚在一起,总爱把陈谷子烂芝麻翻出来炒。
大姐念叨当年出嫁少得两床被,三哥总抱怨分家少占了半间房。
原本想叙旧的聚会,硬是开成了"忆苦大会"。
再亲近的人也经不起二十遍复读同件事。
更别说总有人借着酒劲揭短,把聚会变成修罗场。
倒不如各过各的节,想聊天就视频里看看脸,隔着屏幕还能维持体面。
《围炉夜话》里讲:"随缘便是遣缘,顺事自然无事。"
逢年过节送箱牛奶,回礼得掂量着不能差太多。
本想着联络感情,结果计较起红包包了五百还是六百。
老姐妹比孩子送的保健品牌子,老弟兄攀比谁家孙子考得好。
现在年轻人流行说"断亲",倒不是真绝情。
是看透了亲戚间的往来就像超市促销,买三送一划算,可买回家堆着占地方。
不如学学村头老王,给所有小辈统一发微信红包,省得心里打算盘。
《格言联璧》警示:"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
人都想关键时刻有手足托底,可现实往往扎心。
表舅当年工伤住院,指望城里当干部的堂兄帮讨赔偿,对方每次都推说开会忙。
最后还是在村支书帮助下拿到了钱。
人老了更要明白,兄弟姐妹的情分就像存折,看着余额不少,其实多数是过期的支票。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老房子退休金,穷也要有穷的骨气。
白居易有句诗:"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家族微信群天天上演连续剧:
侄子晒新车,二姑马上说"贷款买的吧";
外甥女晒旅游照,表婶立刻接"嫁得好就是命好"。
你多打听两句,转眼就成了故事里的角儿。
手机这玩意儿就像照妖镜,把亲戚们藏在客套下的心思照得透亮。
现在学聪明了,家族群调成静音,想聊天单独喊最合得来的堂姐。
不是薄情,是岁数大了听不得杂音。
《省心录》说得实在:"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人老了要明白,兄弟姐妹就像不同的盆栽:年轻时共用一个花盆,等根须长壮了,就该分盆养着。
定期浇浇水施施肥可以,硬要再往一个盆里挤,早晚烂根。
逢年过节串个门,遇事搭把手就是情分。
不必学年轻人搞仪式感,也用不着装作亲密无间。
像对门老张说的:"见着了笑脸迎,不见也不惦记,这把年纪了谁都别给谁添堵。"
父母走后最难得的清醒,是看透血脉亲情不是捆仙绳,而是挂在天边的月牙,远远看着不刺眼,冷冷清晖正好配这半百人生。
彼此守着"差不多"的距离,偶尔想起老屋顶的炊烟,心里还能留着点暖乎气儿。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