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以后,是不是真的需要个落脚的地方?
有人会说:“死后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时代果然变了,这种态度真潇洒。
想起从前,我们一提到身后事,脑子里冒出的画面,不是阴阳先生念念有词,就是后辈跪在墓前三鞠躬。
可现在,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设灵、不安葬、不立碑,甚至连骨灰都选择直接扬了,连个骨灰盒都不要。
为什么人们会变成这样?
这类人,就是对人情已经失望透顶了,他们可能曾经付出很多,结果换来的却是冷漠或者背叛。
比如张爱玲,那个一辈子写尽世间凉薄的女子。
她在美国孤独去世,遗体七天之后才被发现,她的尸体火化之后直接撒到太平洋了,就连她的葬礼,她都直接说不要。
再比如更近一点的例子,北京有个老大爷,姓何,90岁过世。他年轻时是大学教授,教出来的学生无数,后来退休了。
他跟儿子、儿媳住,关系却越来越差。
到了晚年,饭都是自己做,洗衣服也不敢麻烦别人。
他去世前留下一句话:“别给我立碑,骨灰撒海里,我活着都没人看我,死了还搞什么形式?”
这类人,不是对生命不敬重,而是对人心失望。
他们可能是被儿女忽略的父母,可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老人,也可能是曾经风光无限、晚年却孤独收场的人。
他们选择不留下任何形式的存在感,其实就是一种彻底的断舍离——既然活着的时候没人真正在意我,那我死后,就彻底消失吧。
他们不是情绪化,也不是伤心了,而是他们理性到了骨子里,甚至对传统仪式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这类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科学家。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在七十年代为我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带领的团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他死后留下遗嘱,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葬礼一切从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科学家有个典型的特征:高自我一致性。
就是说,他们在活着的时候怎么做事,死后也要风格一致。
他们追求逻辑,讲究效率,讨厌繁文缛节。他们不在乎纪念感,也不相信仪式感能安慰人心。
他们认为,死亡就是一段生命的终止,没必要用各种仪式来延续它的存在感。
说白了,他们不是不在乎生死,而是把死亡当成一件普通的事。
这种人在这个时代就非常常见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就不喜欢被束缚,死了也不想打卡签到,对他们来说,葬礼仪式就是打卡。
他们很有可能是走南闯北、不被规则框住的人,比如那些长年流浪的背包客、自由职业者,或者有信仰的艺术家。
这类人对纪念的理解很不同,他们不需要子孙后代每年烧纸三炷香,他们更在意的是:我在世上留下过什么?我活得有没有意思?
就像纪伯伦说的:“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
同样的,这类人也觉得——我的生命也是我自己的,不属于子女,不属于社会,死了也不需要他们来确认我的离开。
而在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人,特别是没有子女、或者本身就不婚不育的人,会选择这种方式;
他们没负担,也没啥后人可祭,那就干脆一了百了,海里一撒,风吹云散。
很多人会觉得,死了没有墓地,是不是一种凄凉,会不会以后没人记得我,会不会连名字都没有了;
就像网上说的:“我不怕死,我怕死后没人知道我活过。”
然而,一个人真正的存在,不一定非得靠一块石头来证明。
鲁迅当年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那如果你写过一篇文章,影响过一个人;
如果你种下过一棵树,被孩子们爬来爬去;
如果你对别人说过一句善意的话,让他记了一辈子——那你,已经活着了很多年。
所以,如果你真活得够闪亮,哪怕你没有墓碑,别人也会记得你,相反,如果你活得毫无波澜,就算花再多钱买块风水宝地,也没几个人去看。
况且,现实也很骨感,现在墓地的价格,有些地方一块小墓就要十几万。有的还有年限,二十年后没人续费,就给你清理了。
你以为入土为安了,人家却给你到期就搬走。
所以,与其被死后的这些形式困住,不如生前活得自在一些。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