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国之父”,他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
应该是个有着英明的领导和决断力、带领美国人民走向自由与正义的这样一种人。
但事实恰恰相反。
“美国之父”杰斐逊,曾性侵过年仅14岁的黑奴,并与其生下了6个孩子。
这样炸裂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怀疑,难道“美国之父”是个伪君子?
1998年11月,一项轰动全美的DNA研究结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这份研究通过对“美国国父”杰斐逊家族男性后代Y染色体的分析,揭开了一个尘封近两百年的秘密:
美国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与他的黑奴萨莉存在不正当关系,也就是说,杰斐逊性侵了14岁的黑奴少女。
研究团队采用了最先进的DNA技术,对杰斐逊家族的男性后代进行了全面检测。
由于杰斐逊本人没有留下在世的儿子,研究人员转而采集了他叔叔菲尔德·杰斐逊的男性后代DNA样本。
检测结果令人震惊:这些DNA样本与萨莉之子埃斯顿·亨明斯的Y染色体高度吻合,匹配程度达到99%以上。
这一科学证据,彻底推翻了杰斐逊支持者长期以来的辩护。要知道,早在19世纪初期,就有不少政治对手指控杰斐逊与奴隶有染。
一篇报道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但很快就被杰斐逊的支持者们压了下去。他们声称这不过是政敌的恶意中伤,是为了破坏杰斐逊的声誉而编造的谎言。
萨莉的身世本就充满戏剧性。她出生于1773年,是杰斐逊妻子玛莎同父异母的妹妹。
玛莎的父亲丧偶后,他与自己的黑奴贝蒂·亨伯斯发生关系,生下了萨莉。
这段混乱的关系使得萨莉虽有一半白人血统,外貌与白人相近,却因"子随母籍"的法律规定,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奴隶的烙印。
据当时的记载,萨莉有着浅褐色的皮肤,深色的眼睛和柔顺的长发,在当时被称为"非洲的维纳斯"。
命运的齿轮在1784年开始转动。当时年仅14岁的萨莉随杰斐逊前往巴黎,担任他的贴身女仆。
彼时的杰斐逊已经41岁,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鳏夫。他的妻子玛莎因难产去世,留下他独自抚养三个女儿。
正是在这段巴黎时期,杰斐逊与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女发生了亲密关系。
在巴黎期间,萨莉不仅获得了学习法语的机会,还学会了精致的生活礼仪。她住在杰斐逊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公寓里,负责照料他的起居生活。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大革命前夕,废除奴隶制的呼声日益高涨。按理说萨莉完全可以选择留在法国获得自由。
然而,杰斐逊向她许诺,如果她愿意返回美国,他不仅会给予她特殊待遇,还会在将来解放她未来的子女。
在这样的承诺下,16岁的萨莉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选择:放弃了获得自由的机会,随杰斐逊回到了弗吉尼亚的蒙蒂塞洛庄园。
随后的岁月里,萨莉为杰斐逊生下了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都继承了萨莉的浅褐色皮肤,但面部特征却与杰斐逊家族极为相似。
在蒙蒂塞洛庄园,这段关系成了公开的秘密。庄园里的奴隶、仆人,甚至来访的客人都能看出这些孩子与杰斐逊的相似之处。
然而,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敢于公开议论这个话题。
作为一位政治家,杰斐逊的成就无可争议。他不仅是《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更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
他创立了弗吉尼亚大学,推动了美国的西部扩张,被后人尊称为"民主之父"。
他在政治上的贡献是如此卓越,以至于后人将他与华盛顿、林肯并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然而在私生活中,这位高喊"人人生而平等"的政治家却拥有600多名奴隶,其中就包括萨莉母子。
他的蒙蒂塞洛庄园是一个靠奴隶劳动维持的大型种植园,主要种植烟草和小麦。
庄园的日常运营完全依赖奴隶的劳动,从农田耕种到家务劳动,从工匠技艺到私人服侍,都由奴隶完成。
更令人不解的是,杰斐逊在公开场合经常发表种族歧视言论。在其著作《弗吉尼亚笔记》中,他详细论述了他对黑人的种族偏见。
他认为黑人在智力、审美和道德方面都不如白人,坚决反对种族通婚。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显示了他个人的伪善,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矛盾。
在蒙蒂塞洛庄园,杰斐逊对待奴隶的态度十分复杂。
一方面,他允许一些技艺精湛的奴隶学习手艺,甚至可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另一方面,他又经常将奴隶家庭拆散,通过买卖奴隶来维持庄园的运转。
据庄园的账簿记载,他一生中总共拥有过600多名奴隶,但在临终时只释放了很少一部分人。
1826年,在杰斐逊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遗嘱中特别提到要释放萨莉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虽然接受了木工、裁缝等技能培训,但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与白人平等的地位,甚至被禁止使用杰斐逊这个姓氏。
更令人遗憾的是,杰斐逊并未在遗嘱中给予萨莉本人自由,而其他奴隶则被当作遗产拍卖,用于偿还他高达107,000美元的债务。
萨莉·亨明斯在杰斐逊去世后获得了事实上的自由,但她选择留在蒙蒂塞洛庄园,直到1835年去世。
她的后人们保持沉默多年,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公开讲述这段家族历史。
杰斐逊与萨莉的故事,远不止是一段跨越种族的禁忌之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立国之初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利益的冲突、人性的光明与阴暗面的对峙、以及一个新生国家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艰难抉择。
这位起草《独立宣言》的伟人,用优美的文字宣告"人人生而平等"的同时,却在私生活中维系着最不平等的主奴关系。
他一边高谈"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一边又在自己的庄园中实施着赤裸裸的人身奴役。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失范,更折射出早期美国民主制度的根本缺陷:它宣称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却将"人"的定义局限在特定群体之中。
DNA技术揭开的这段往事,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历史应该如何被记住?
当我们在华盛顿特区凝视杰斐逊纪念堂那庄严肃穆的雕像时,是否也应该记住蒙蒂塞洛庄园里那些被刻意遗忘的面孔?
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和解与进步,不仅需要承认光辉的成就,更要直面黑暗的过往。
1.美国国父性侵黑奴启示录——澎湃新闻,2021年4月13日发布
2.托马斯·杰斐逊——百度百科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