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上海东平路的梧桐叶正落得稀疏,百年老建筑的砖混墙上,“EHB”的铜牌在秋阳下泛着冷光。
9月1日,这栋曾是民国外交官私宅的法式洋房,挂出了闭店公告——9月28日,这家曾让食客提前3个月抢位、开业两年的米其林一星餐厅,将彻底告别食客。
图源:EHB 餐厅
谁也想不到,这家曾被明星和网红追捧的高端餐饮,看着时髦又敞亮,甚至以人均1万消费刷新了魔都乃至全国餐厅的人均消费高度,竟然也会倒下。
这不是个案,是高端餐饮集体过冬的又一记警钟。
营业不足3年
曾一座难求,今无奈关店
这家餐厅来头不小,主厨是打造了挪威Maaemo的米其林三星名厨Esben Holmboe Bang。
所以,EHB餐厅的名称也就是取自这位主厨的名字缩写。
而跟这位名厨一起打造上海EHB的还有一位大佬,那就是好利来集团的总裁罗昊,因此上海EHB在各方面的投入上非常“舍得”。
回溯至 2023 年,EHB的开业曾是上海餐饮圈的大事件。
凭借“挪威米其林三星海外首店”的耀眼光环,以“北欧风土+中国饮食”为特色的菜单,EHB一跃成为上海高端餐饮市场的焦点。
图源:树莓精选
那入口即化的鹿肉配马德拉酒酱汁、打成乳液状的生蚝融合贻贝汁和莳萝油,每一道都精准戳中上海食客对"小众高级感"的想象。
3688元一位的餐费外加1688-5888元的配酒,顶配餐酒甚至可以达到人均1万元起步,刷新了上海餐厅的人均消费高度。
图源:一片吃心
那时候,想吃EHB得提前三个月订位,一席难求,就连王思聪和明星虞书欣都来打卡。
图源:大众点评
而在体验式消费的版图上,EHB堪称一套精密的“感官叙事系统”——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吃饭场所”,而是将“进食”这件事,升华为一场需要调动视觉、嗅觉与好奇心的“空间探险”。
这种将餐饮与场景深度融合的设计哲学,在国内西餐厅中堪称罕见,尤其是其“步移景异”的多层空间转换逻辑,精准击中了当代人对“未知感”与“仪式感”的双重渴求。
EHB餐厅共分为三层,一楼是Tearoom by EHB,午后时段供食客在这儿享用下午茶,晚上摇身一变,提供以茶为创意概念的鸡尾酒。
图源:ShanghaiWow
若说一楼是“序章”,二楼与三楼的递进式体验则堪称“正剧”。
二楼和三楼是餐厅,来到EHB的顾客首先会被领到Living room,享用完餐前酒和甜点后,再进入二楼的Dining room(正餐厅)享用正餐。
如此精细的吃饭体验,有博主表示她整整吃了5个小时才结束。
开业仅半年多,EHB餐厅以及驻店主厨Viviane Mello就斩获了上海米其林的一星和当年的年轻厨师奖。
只不过,再多的光环和高端体验,也挡不住好利来集团壮士割腕。
实际上,EHB餐厅的疲态早就有迹可循。
2024年7月推出的The Memory菜单,定价2288元,直降了1400元,可以说,降低门槛的同时,显然也暗示了生意的困境。
而2024年11月在新天地开业的人均消费200+的小酒馆Jellooo,是EHB携手好利来集团在下沉市场的新尝试,提供早午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酒吧五种就餐体验,但也未能持续。
图源:捷程社区
EHB的闭店,也有人说出了原因,“除了漂亮什么也不剩,出品稀烂简陋。”
当消费者为高端体验掏腰包时,他们最终会用舌头投票——再美的空间、再巧的设计,都抵不过“这口菜到底好不好吃”的终极拷问。
在“颜值经济”和“社交需求”主导的当下,体验设计是高端餐饮的“加分项”。但它必须是“锦上添花”,而非“空中楼阁”。
高端餐饮的“去泡沫化”
高端餐饮承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此次EHB的关店,并非高端餐饮的末日,而是一场行业大洗牌的开始。
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10日,上海在营餐饮门店约20.16万家,其中人均客单价500元以上的高端餐厅占比约1.35%,总门店数超过2700家。
而到了2025年8月,人均500元以上的餐厅占比萎缩至0.76%,现存门店仅1600余家,与两年前相比锐减近6成。
数据的背后,是消费逻辑的天翻地覆。
曾经让食客为一张米其林星星排队三个月的“高端神话”,正被“好吃不贵”“好吃好拍”的务实需求击得粉碎。
当消费者不再为“标签”和“场景”付费,那些只会堆砌食材、制造距离感的餐厅,注定要在这场大考中出局。
与此同时,同样主打高端路线的新荣记、甬府等本土餐厅,却稳坐钓鱼台。
以新荣记为例,这家起源于台州的高端品牌,用30多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开出了17家门店,人均消费在600元到1000元,成为中国餐饮品牌中收获米其林星最多的品牌。
秘诀何在?用新荣记创始人张勇曾说过的话,可以窥见一二。
“都说我们新荣记贵,但我们有贵的道理。首先新荣记从原材料入手,一定要用好的原材料。再有新荣记还要做到原汁原味。能做到这一点,决不是简单的清蒸和白焯,而是要把食材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消费者,体现出它最优秀的部分,不能用其他方法去覆盖。”
其招牌菜“白水洋豆腐”,为了保证口味原始口感,所有的豆腐都是从北京空运至分店,其鲜美滋味让老饕们直呼“回到外婆家”。
创立于2011年的甬府,也是米其林的“常客”,甬府创始人翁拥军通过民间烹饪精致化、高端食材极致化等方式重新定义宁波菜,并以不讲性价比的极致态度塑造了独树一帜的高端宁波菜形象。
翁拥军对食材品质的把控近乎苛刻——从源头直采到冷链锁鲜的全链路标准,让每一份海鲜都以“当日抵沪”的鲜活姿态抵达餐桌。
他坚持用最本真的烹饪方式激发食材本味,既成就了海鲜的卓越品质与丰富种类,更在上海高端餐饮圈形成了鲜明的“鲜度标签”。
这份对“鲜”的偏执,让他迅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建立起口碑壁垒,收获了一众追求食材本真的食客拥趸。
这种“接地气的高级感”,恰恰击中了当下高端餐饮的核心矛盾:当消费者不再为“洋标签”和“仪式感”买单,真正能留住他们的,是对本土味觉的深刻理解。
高端餐饮的"高端”,从来不该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而应该是对“极致价值”的坚守——可能是对食材的极致挑剔,对味道的极致打磨,或是对体验的极致创新。
就像这位网友说的那样:
“近年来闭店的各家西餐fine dining 或者创意菜,背后本质还是经营和盈利的问题,唏嘘之后,还是回归本源,回归到‘可持续的消费力’和‘可持续的吃饭方式’。”
或许,在这个“体验至上”的时代,高端餐饮最珍贵的体验,从来都不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的新鲜感,而是“一口食物入口时,舌尖与灵魂的双重震颤”。
高端餐饮开始“弯腰”赚钱
面对消费趋冷、客群收缩、成本高企的三重压力,越来越多高端餐饮开始“下凡”了。
今年夏天,五星级酒店摆摊成为了热门话题。
曾经,五星级酒店是高端消费的物理坐标:水晶灯下的法餐、西装革履的侍酒师、动辄千元的套餐。但当消费降级与理性消费成为主流,这些“面子工程”反而成了累赘。
“面子值多少钱?活下去才是关键。”一位酒店总经理的直言道出了行业的现实困境。
长沙潇湘华天的“美食驿站”自亮相以来,用一组漂亮的数据证明了“放下身段”的市场号召力——单日销量屡破万份大关,最高单日营收直接冲上6万元。
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的“平价摊位”同样表现亮眼:每日下午5点准时出摊,37分钟内所有商品便被抢购一空,单日营业额稳定维持在3万元上下。
图源:极目新闻
这些数字背后,是曾经高不可攀的五星级酒店,正用接地气的烟火气,在大众消费市场撕开了一道温暖的裂缝。
当五星酒店开始卖6元的鸭掌、8元的凉皮、38元一斤的小龙虾,这些转变不是高端向低端的妥协,而是高端对真实需求的回归。
图源:极目新闻
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靠水晶灯和水晶杯堆砌的“距离感”,而是能满足不同客群需求的包容力——
既能用千元套餐满足商务宴请的仪式感,也能用6元小吃治愈打工人的胃;既能保持食材的极致追求,也能放下“非贵不卖”的傲慢。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