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一头猛犸象!考古剖面再现古人类大餐

大约200多万年前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及附近广大地区

滋养了三趾马、披毛犀、剑齿虎

已经会使用石器的直立人也来到了这里

在此镌刻下人类文明的早期印记

正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出的

“闪耀东方——泥河湾百万年人类印记”展览

带领观众追溯东方人类的故乡

《北京晚报》2025年4月21日版面

各类石器

展示原料工艺更迭过程

细石叶、楔形细石核、

拇指盖状刮削器、石片……

各种各样的石器是最抢镜的展品之一。

细石叶

被泥河湾人用作工具的原料

包括木棍、兽骨、鹿角、石块等,

但以石制品最为丰富。

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

他们对岩石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不断提升。

最终,质地细密匀纯、色彩多样的

火山角砾岩(燧石)成为最主要原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古人对石器的加工也越来越驾轻就熟。

碰砧、砸击、软锤打击、

间接打击、压制剥片……

展览对泥河湾人

石器制作与加工技术进行了生动呈现。

发掘剖面

再现远古人类“第一餐”

巨大的草原猛犸象骨骼模型在展厅内格外醒目。

草原猛犸象骨骼模型

百万年前,这样的庞然大物

曾是泥河湾人“餐桌”上的盛宴

最直接的证据出土自

马圈沟遗址第Ⅲ文化层。

展览复原了当时的发掘剖面。

马圈沟发掘剖面模型

2001年,

考古学家谢飞和团队在剖面发现了

巨大的动物骨骼以及牙齿,

出土的一根象牙让团队将动物的身份

锁定为草原猛犸象。

骨骼化石周围,还散落着很多

刮削器、石块、石片等。

其中,1件刮削器出土时

仍保存与肋骨接触的状态,

化石上还保存有

明显的砸击和刮削痕迹。

这些证据生动拼凑出

古人围拢在猛犸象前

割肉取食、敲骨吸髓的画面

这不仅将泥河湾古人类活动历史

推前至距今200万年前后,

而且在学术研究上改变了

草原猛犸象的起源地,

证明其是在距今200万年前后

起源于亚洲的泥河湾。

至少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

泥河湾盆地是草原猛犸象

在欧亚大陆最南端的最早生存地。

至于“盛宴”背后的故事,

专家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有可能是年老体衰的草原猛犸象

不慎滑进泥沼,被泥河湾人捕获;

也有可能是鬣狗等食肉动物

将猛犸象捕杀后,

泥河湾人坐享其成。

巨颅人

北京人头盖骨后又一重大发现

1974年,卫奇来到泥河湾调查。

这次考察把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带到了他的面前。

1976年,卫奇和队员们

在此开始了正式发掘。

同年,考古队发现9件人类骨骼化石。

随后,更多的化石被发现。

遗址共出土了20件古人类化石,

至少代表了从儿童到老年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10多个个体,

被称为“许家窑人”。

其中,许家窑6号头骨的

颅容量达到1700毫升,

有学者将其归为“巨颅人”。

许家窑人化石(复制品)

作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重要发现者,

考古学家贾兰坡将许家窑人的发现

认定为“继北京周口店

发现北京人头盖骨之后,

中国史前考古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最新的证据显示,

许家窑人距今20万至16万年,

正值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关键期。

为研究中国北方早期当代人的

起源和演化、早期智人行为能力

提供了关键的材料。

赤铁矿

东亚早期人类使用颜料的见证

展柜中,

一块小小的赤铁矿有些貌不惊人。

它来自下马碑遗址。

在该遗址古人类活动面的颜料遗迹区,

考古人员发现了研磨盘、研磨锤,

同一区域还密集散布着

赤铁矿块、粒、粉,

土壤被染成红色。

赤铁矿

在史前考古领域,“颜料”的出现,

意味着审美、信仰、祭祀等

精神象征性行为。

这一发现将东亚早期人类使用颜料的

历史提早到距今4万年前,

成为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

史前人类颜料加工的关键证据,

使东方古人类

艺术创作、审美、认知表达的

历史大大提前。

■地点:国家自然博物馆临展一厅

■展期:至5月11日

■票价:免费,通过国家自然博物馆官方平台预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牛伟坤,程功

流程编辑:U07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标签:猛犸   剖面   赤铁矿   河湾   石器   骨骼   化石   颜料   遗址   大餐   人类   古人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