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 | 拉链上的密码锁,到底锁住了什么?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正值“双十一”网络促销期,北京一服装商家在社交平台发帖,为防止部分顾客“蹭穿”衣服,在衣服拉链上挂上了一把密码锁。

商家在羽绒服上挂密码锁

商家表示,密码锁仅挂在拉链头部,不影响试穿体验,但一旦有人真想穿出门,恐怕也不好意思带着一把明晃晃的锁走动。顾客确认收货后,可通过联系商家获取密码开锁。无独有偶,近期“巨型吊牌防退货”也登上热搜——这类吊牌尺寸夸张、颜色刺眼,虽不耽误试穿,却足以让衣服一旦穿出门就“无处遁形”。

这些“创新”,事实上是退货滥用下商家的无奈之举。今年5月,沈阳某职校60余名学生网购演出服参加运动会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退货,退回的衣物吊牌未摘却沾满草渍,导致商家损失8000元、商品链接被封;社交媒体上,更有大量“无损拆吊牌攻略”悄然流传;有电商从业者透露,曾收到过撕破、油污、喷过香水、沾上粉底液的退货商品,令人咋舌。

数据也印证了问题的真实性。据36氪研究院统计,电商服饰类退货率居高不下,直播电商女装退货率普遍达到50%–60%,男装为30%–40%。除了“货不对版”“图片过度美化”等客观因素,少数人利用规则漏洞穿后退货、甚至恶意申请“仅退款”,也在不断加剧商家的经营压力。高退货率不仅侵蚀利润,更推高整体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难免通过商品定价转嫁给所有消费者。

面对这些看似“浮夸”的防护手段,不少网友表达了理解与支持。他们认为,严格的防退货措施其实也在保护普通消费者,避免收到“已被穿过”的衣服。更有声音呼吁,电商平台应主动作为,对高频退货账号实施限制,从机制上遏制恶意行为。

拉链上“无奈”的密码锁,锁住的是买卖之间本应牢固的信任。电商平台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本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基于善意制定的规则。然而,这条规则却被部分人利用,成为他们“薅羊毛”“免租衣”甚至“零成本试用”的工具。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任何一方的权益,都不应建立在另一方权益受损之上。当商家被迫从“产品创新”转向“防退货设计”,买卖双方的“博弈”极有可能不断消耗市场的信任基础。

要从根本上维护买卖双方的信任,需要制度的完善与多方协同发力。比如,电商平台应积极承担主体责任,优化退货审核流程,对高频异常退货账号加以约束;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细化“质量问题”退货的判定标准与举证责任;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共同倡导诚信理念,推动形成理性、负责任的消费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生态。(李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时尚   密码锁   拉链   商家   平台   衣服   交汇点   消费者   规则   商品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