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消费研究专家三浦展在其新书《第五消费时代》中指出:人口结构的变迁对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进一步促使消费习惯发生转变,消费动机已从“物质占有”向“精神共鸣”实现跃迁升级。
当前,白酒行业的发展面临困境,其深层症结之一在于“供给端惯性”与“需求端进化”之间的冲突。行业普遍陷入“过度营销产品”的同质化怪圈,未能很好的应对消费趋势的结构性转变。
在此背景下,白酒品牌亟需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完成从“产品推销”到“价值共鸣”的战略重构,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重新找准与新时代消费者的情感连接点。
茅台率先布局的相关变革,正是与当下宏观消费趋势深度契合的战略抉择。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也曾提出:“白酒消费未来的演变方向,一定是让消费者感受到一份尊重和情谊。”
茅台于昨天(5 月 20 日)举办的贵州茅台2025年茅友嘉年华,正是对消费逻辑转变的主动适配。此次活动将“茅粉嘉年华” 升级为 “茅友嘉年华”,一字之变,却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有力彰显出茅台的及时性与高效性。这一转变,不仅是称谓的调整,更体现了茅台对消费者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深度升级,标志着茅台品牌正以更具温度的姿态,与消费者建立起更紧密、更具情感共鸣的联结。
“茅友”体验“茅台人的一天”
本次茅友嘉年华新意迭出,开幕主会场设于包装车间广场。活动巧妙盘活现有空间,将标准化生产线转化为沉浸式文化场域,引领参与者深度体验“茅台人的一天”,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茅台文化之旅。
在欢迎仪式上,高粱种植户、制曲员工、制酒员工、销售员工、法律合规部员工等代表依次登台,以质朴的语言诉说茅台品质背后的坚守,向茅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恩,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茅友沙龙环节,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分享了茅台的三重价值:一是质量至上、品质为本的功能价值,这是茅台立足市场的根基与生命线;二是覆盖感官体验、文化浸润、端侧服务的体验价值,通过全维度触点打造沉浸式消费感受;三是承载品牌美誉度的情绪价值,探索以情感联结为纽带的新路径。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
此次茅友嘉年华堪称三重价值的具象化呈现。漫步制酒车间,目睹工匠们对原料配比、发酵温度的极致把控,深刻感知功能价值的具体落地;穿梭中国酒文化城,古老的酿酒器具、历史故事与现代光影交织,沉浸式体验价值的文化魅力;亲手为茅台酒系上红丝带、体验贵州非遗文化,在“茅台时光”集市的烟火气里,完成与茅台的情感对话,触摸情绪价值的温暖脉络……这场嘉年华,既是茅台品质的全景展示,更是品牌价值与消费者深度共鸣的生动实践。
本次茅友嘉年华的创新不止于对“茅台人”的沉浸式呈现,更以 “音乐 +”打造了酒旅融合的文化盛宴——“飞天之夜・黄小西音乐盛典暨 2025 茅友嘉年华演唱会”的现场,韩红、张艺兴、胡彦斌等实力唱将轮番登台,用极具感染力的现场演绎点燃全场,将茅友的热情推向了沸点。
从“茅粉”到“茅友”传递了什么?
自去年以来,张德芹多次于公开场合强调,白酒行业正经历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型的关键变革。
茅台产品正在从满足安全需求(品牌信任)和尊重需求(身份象征),向归属需求(圈层认同)与自我实现需求(文化共创)跃迁。
“茅友嘉年华”的名称变更,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首个标志性动作,正式打响了转型的第一枪。
在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看来,“粉”与“友”的差异,本质上是品牌与用户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前者以单向度的崇拜为特征,侧重消费粘性的强化;后者则以平等对话为基础,追求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一概念的升级,是茅台对消费关系重构的战略宣言。
事实上,消费关系重构是一条必走的路径。三浦展在《第五消费时代》中提到:消费者正挣脱“生产-消费”链条的束缚,从商品被动接受者进化为品牌文化的共同创作者。当故宫博物院将文物IP开放给年轻人创作时,当小红书用户自发形成“国货测评联盟”时,当B站UP主用二创内容反向定义品牌调性时,品牌忠诚度正在被“创作参与度”重新定义。
由此可见,在全新的“茅友”生态中,当茅台真正成为用户自我表达的载体,“友经济”将进化为主体,进而改写消费场域的权力结构。
当然,这种“主体经济”展现的不仅是消费关系的变革,更是人类协作方式的进化。当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价值网络的神经元,当品牌进化为意义交换的协议层,我们将见证市场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范式迁移。这个由用户主权重构的商业新大陆,终将孕育出超越交易本质的文明形态 —— 在这里,消费不再是终点,而是文化创造的起点。
“体验即产品”的底层逻辑
从“茅粉”到“茅友”的关系重构,茅台究竟如何落地?
从茅友嘉年华这一案例来看,打造深度“体验场” 是关键所在。从“广告塑造品牌”到“体验塑造品牌”,茅台重新理解了“产品”的定义:它不再是被交付的物品,而是用户获得的价值感知总和。
如今,在同类产品功能同质化加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标准化功能的敏感度逐渐钝化。此时,体验将是品牌价值的放大器,甚至是价值本身。而当体验成为产品,品牌价值便有了永续生长的根系(详细内容见《来自咖啡的启示:体验的核心不再是产品》)。
当然,“体验即产品”绝非简单的“价值输出”,而是“价值唤醒”。而价值唤醒的本质,是通过体验设计激活用户的自我价值实现机制。例如东京茑屋书店将书店重构为“生活提案场所”,用场景化体验唤醒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苹果Apple Store的Today at Apple课程也超越产品使用的技术指导,构建了摄影、音乐、编程等创意社群,参与者不仅可以学习设备操作,更在创作过程中重新定义了自我价值。
从这一层面来看,那些仍执着于输出“预制价值”的企业,终将陷入窘境,而深谙价值唤醒之道的品牌,则将构建起更具生命力的商业生态系统。而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在茅友嘉年华活动中,茅台已然构建起了“入场-探索-沉浸-回味”的完整体验链条,每个用户接触点都是其价值唤醒的契机。
这也揭示了“卖生活方式”的本质要素——生活方式的输出不是灌输概念,而是构建一种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消费场景。传统营销的逻辑是“先定义价值观,再寻找载体”,而新时代消费者需要的是“在体验中发现自我认同”。显然,茅友嘉年华已然通过空间、服务、产品的系统化组合,让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自主完成了价值解码。
(声名:本文转自名酒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