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9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参加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导的“意愿联盟”电话会议时,他紧急向欧洲盟友连下两道“死命令”,试图以极限施压挽回颓势。
那么,特朗普为何如此急迫?又下达了怎样的命令?
9月2日,一份连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气田与中国华北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协议正式签署。
这条管线绕开传统海洋要道,经由蒙古国,承诺每年为中国带来480亿立方米的稳定气源。
对俄罗斯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未来三十年每年近270亿美元的丰厚收入,更是其经济韧性的体现。
而对中国来说,这条陆上动脉的贯通,无异于为国家能源安全上了道“双保险”,极大缓解了过去六成天然气依赖海运的潜在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中俄双方在能源交易中超过六成的本币结算比例。
有国际金融机构发出警告,此举若持续,可能会撬动超过1.2万亿美元的资产加速逃离美元体系。这无疑触动了某些国家的敏感神经。
果然,两天后的9月4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场给欧洲盟友的视频会议上,突然发难。
他直接下达了两道措辞严厉的指令,震惊了整个会场。
第一道,要求欧洲在三十天内,必须彻底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否则,相关欧洲企业将面临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涉事银行也会被二级制裁。这让欧洲各国瞬间陷入两难。
要知道,尽管官方口径上减少了进口,但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欧洲仍在通过印度、土耳其等第三方大量消费着俄罗斯石油。
匈牙利总理直言,不会为了美国的政治博弈牺牲本国民众。斯洛伐克更是算了一笔账:立刻断供俄油,GDP可能萎缩8%,失业率飙升至25%。
特朗普的第二道指令,则直接指向了中国。他要求欧洲必须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理由是中国在“援助”俄罗斯。
美方情报机构甚至抛出一份报告,宣称中国通过“影子银行”向俄输送了200亿美元资金,但这很快被媒体曝出是凭空捏造,所谓证据不过是正常的贸易融资记录。
美国的施压不仅限于欧洲。就在同一天,美国国务卿宣布了一项新的签证限制政策,目标直指中美洲的一些国家国民,给出的理由是他们“正在帮助中国做事”。
这背后,是美国长期以来将拉美视为“自家后院”的霸道心态,以及对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日益增长的焦虑。
美国务院甚至在一份声明中无端指责中国“破坏法治”。
压力很快传导到了墨西哥。此前,美国政府自今年初起就不断敦促墨西哥,要求其效仿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顶不住压力的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最终在9月4日的一场发布会上宣布,政府正考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加征进口关税。
面对这种捆绑式的极限施压,各方也迅速做出了反应。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贸易战没有赢家,对于强迫他国对华加征关税的行为,中方绝不接受,并将坚决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其周密的布局。除了中俄管线,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和缅甸管道的扩建工程也在同步推进。
按计划,到2026年,一个“四路气源、八大枢纽”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将基本建成。
而欧洲的反应则更为复杂和微妙。一方面,对美国的霸凌主义感到厌倦。德国总理公开表示,欧洲需要新的战略伙伴,而不是永远当美国的附庸。
民调也显示,认为美国是“可靠盟友”的欧洲人比例,相比2020年已大幅下降2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欧洲也在用实际行动进行反击。
9月5日,欧盟委员会启动了《数字市场法》的特别程序,要求美国科技巨头限期开放数据接口,否则将面临全球营业额10%的巨额罚款。
在对华关系上,欧洲更是展现出了清醒的认知。
一位欧洲经济部长估算,如果同时与中俄交恶,欧洲经济可能在2026年陷入深度衰退。
因此,尽管有21个成员国同意在能源问题上对美适度妥协,但他们同样坚持对华关系的独立性。
当前全球秩序正处于一个剧烈的重构期,地缘能源冲突成了最核心的催化剂。
旧的联盟体系裂痕丛生,新的合作网络正在形成。
世界,正不可逆转地滑向一个更加多极化、也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