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 突破 1 亿美元,HeyGen 创始人公开了他们的内部增长手册,全是干货

HeyGen 创始人 Joshua Xu 今天在推特宣布,HeyGen 在本月达到了 1 亿美元的 ARR。从首次达到 100 万美元 ARR,到 1 亿美元,HeyGen 花了 29 个月的时间。

怎么做到的?

HeyGen 的回答是:速度就是一切。想清楚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围绕不变的东西来构建产品和系统,享受模型改进带来的红利。

Joshua Xu 在推特上分享了了一份 AI 创业 Playbook——「无数次团队讨论、实验和一路走来吸取的教训的结晶」。公司内部是如何思考、 如何协作、如何决策、如何保持发布速度比对手快 5 倍的核心方法论,几乎完整地公开了出来,很坦诚。

以下是完整内容,Founder Park 进行了编译和适当调整。要点很多,推荐全文阅读。

原文链接:
https://x.com/joshua_xu_/article/1978837502787219578

超 15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进群后,你有机会得到:

HeyGen 的使命很简单:让每个人都能用视觉化的方式讲故事。

我们把视频分成两种:

我们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第一种视频上,想让它变得人人可用。

我们说的「人人」,是指任何水平的人,不管你是零基础的新手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我们的产品足够简单,任何人花几分钟就能做出来一个质量不错的视频。

为什么会有这本小册子?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已经死了。过去的开发常识,现在正在变动。AI 时代,每隔几个月就有一次技术突破,昨天还觉得不可能的事,明天就成了基本操作。

在 HeyGen,我们不跟这种不确定性对抗,我们选择跟着趋势走。我们的整个开发哲学,就是围绕如何 AI 的发展来建立的,而不是去寻找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的「稳定技术基础」。

这本小册子,就是想讲清楚我们是怎么思考、怎么做产品、怎么赢的。它写给 HeyGen 的每一位同事,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也写给那些想加入我们的人。它告诉你,当「地基」不断变化时,我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是如何把这种不确定性变成我们的竞争优势的。

01

核心理念:

拥抱不确定性

其实就一句话:「快速行动,做到极致。驾驭 AI 浪潮,接受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提前六个月布局,并做出能随着模型升级而能力提升的灵活产品,但绝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1.1 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找「地基」到驾驭「浪潮」

AI 时代,我们工作的前提就是不再依赖一个稳定的技术「地基」。每隔几个月,AI 技术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模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人说得准,而且一直在变。

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一遇的技术窗口期。未来 12 个月,AI 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战争」。我们有机会做出下一个 Google 或 Facebook。机会就在眼前,我们必须把强度拉满。这才是大家来 HeyGen 的原因,也是我们聚在这里的理由。

一个关键的区别:不过,说「拥抱不确定性」,我们指的只是底层的 AI 技术基础:模型、能力、研究突破。但在服务稳定性、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上,我们绝不接受任何不确定性。就算脚下的「地基」不断变化,我们给用户的东西也必须绝对可靠。

这不是一个 Bug,而是我们的机会。我们选择顺着趋势走。

传统时代

AI 时代(我们的方式)

在稳固的地基上盖楼

在技术浪潮上冲浪

追求用得久

做出来就能自动升级

做 12-18 个月的计划

实际点,计划未来的 2 个月
(正好跟上模型升级的节奏)

打磨到完美再发布

为了学习而发布

一步一步来

同时做各种实验

1.2 这和敏捷开发有什么不一样?

传统的敏捷开发,默认了技术本身是相对稳定的,能力也是可预测的。但我们面对的环境是,基础技术每几个月就「变天」了。所以,我们的方法虽然借鉴了敏捷的原则,但我们优化的核心是应对技术的剧变,而不是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小步快跑。

1.3 冲浪者的优势

竞争对手总想找块坚实的土地,结果被下一波技术飞跃打得措手不及。我们从一开始就想着让产品能随着模型变强而自动升级。我们选择冲浪,而不是跟浪对抗。

想清楚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对我们来说,想清楚哪些东西短期内会变(比如模型、能力),哪些东西大概率不会变(比如用户的工作流程、核心痛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围绕不变的东西来构建产品和系统,同时享受模型改进带来的红利。

一些冲浪的机会

1.4 关于质量的悖论

我们既要行动快,又要做到最好。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但只要你明白这一点就不矛盾了:行动快,才能让我们长期做出更好的东西,也才能更快地给用户创造价值。当别人一个月发布一个功能时,我们已经试了五次。我们的学习速度是他们的五倍。这种学习带来的复利,最终会变成产品的巨大优势。

记住,快不是指功能上得快,而是指用户价值交付得快(以及快速学习)。速度,是为了「做到最好」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

特别是视频内容,质量是绝不能妥协的。用户喜欢一个产品,不是因为你界面好看,而是因为它能用极高的质量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很简单:任何用户在我们平台上做出的视频,能达到的平均质量是多少。

02

迭代节奏:

两个月一次路线图

2.1 我们的节奏:为期两个月的浪潮周期

为什么是两个月?因为这刚好和 AI 模型的升级节奏差不多,能让我们在保持专注的同时,又能灵活地调整方向。

我们的节奏是这样的

背后的想法是:短周期让我们能跟上 AI 的发展节奏。这个周期足够长,能让我们做点有意义的事;也足够短,能在技术风向变的时候及时调整。

2.2 如何做「冲浪」实验

注意:这个框架更适合已有的产品和增长方向,对于那些需要更长探索时间的新功能和研究,可能不太适用。

一个好的实验

失败的实验

快的(几天搞定,别拖几周)。

大部分实验都会失败,这很正常。

科学的,有数据支撑。

从失败中学到了东西 = 胜利。

能给出明确信号的:继续、换个方向,还是停掉。

失败了但什么都没学到 = 真正的失败。

赌个大的,而不是小修小补。 (我们还没到那个阶段)

别让一个实验拖到最后什么结论都得不出来。

2.3 如何做出「浪潮般」的快速决策

决策框架:很简单,就问一个问题:这是个「单向门」,还是「双向门」?

如何沟通决策

2.4 押注 6 个月后的未来

虽然我们只做两个月的具体计划,但得盯着 6 到 12 个月外的地方做战略布局。这要求我们:

2.5 如何在快速行动中管理技术债

核心原则你做的东西,要默认它以后会被替换掉。

怎么看待技术债:我们的原则是,把还技术债看成是对未来速度的投资。如果一项工作能明显提升团队效率和系统可靠性,我们就应该鼓励和庆祝。还技术债的工作,必须和业务结果、效率提升挂钩。

03

行事原则:

速度就是一切

3.1 速度就是一切,没得商量

新的现实:在 AI 时代,谁学得快,谁就赢。就这么简单。

具体怎么做

速度是一种态度

速度不只是执行快。它是一种心态。我们从不会说「为了安全,咱们等到周一再发吧」。这种想法暴露了紧迫感的缺失,不想更快学习(白白浪费 2-3 天宝贵的数据),主人翁意识不强,以及对执行能力的不自信。这种心态会让我们输掉。赢家会主动负责,快速发布,快速学习,快速适应。

先行动,别总想着完美

如果你总想着确保自己是对的,那你行动就太慢了。别怕犯错,要怕的是学得太慢。

3.2 拥抱技术浪潮

别再指望技术稳定了,这不存在。AI 的「地基」每两个月就会变一次。你应该这样设计产品:当模型升级时,它能自动变好。让你的产品体验驾驭在 AI 进步的浪潮之上,而不是被它甩在身后。

3.3 充分讨论,坚决执行

现在是「战时」,不是和平时期。每个人都可以提意见,但决策必须快。一旦决定了,就算你之前不同意,也要百分之百投入去执行。因为执行不到位导致的战略失败,比一个可以快速纠正的错误决策要可怕得多。

3.4 通过创新实现用户价值

用户喜欢的是能解决他们问题的产品,而不是漂亮的界面。创新和用户的喜爱是绑在一起的。我们致力于用 AI 颠覆人们创作视频的方式,创造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奇妙体验。但是,如果创新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那就毫无价值。

新手入门的挑战

3.5 自研还是外购:一个简单的原则

哪个能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我们就选哪个。

04

团队协作:

所有人都要对「为什么做」有共识

4.1 通用的团队结构

所有团队都一样:产品经理(PM) + 工程师 + 设计师 + 数据科学家。

4.2 每个角色是干什么的

产品经理:总指挥

他们主要干什么

他们需要会什么

推动决策和定优先级。

能上手做出可用的 MVP 和体验原型。

直接跟老板们沟通策略。

能把复杂的技术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讲给用户听。

为每个功能背后的「为什么」负责。

主导「先做原型」的工作方式。

协调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设计师。

-

AI 时代的新要求

工程师:快速构建者

他们主要干什么

AI 时代的侧重点

设计师:化繁为简的大师

他们的主要角色:定义出简单又出色的体验。

设计的使命:作为一个视频创意工具,我们的设计必须是世界级的。不然,我们就无法让这个工具被所有人使用。所以,我们设计的第一原则就是:简洁。

在 AI 领域,让一个东西能用不难,难的是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让它用起来极其简单。这是我们设计团队的核心任务。

他们主要干什么

AI 时代的侧重点

一个关键原则:为了保证速度,设计师的重点是在想法被验证之后,把体验做到极致,而不是在早期探索阶段就过度投入。他们是「简单到奶奶都会用」原则的守护者,这是一个在想法验证后,需要真正专业知识才能解决的巨大挑战。

数据科学家 & PM:分析搭档

数据科学家干什么

PM 干什么

俩人一起干什么

4.3 平等的伙伴,但分工明确

PM 帮助定义「做什么」

工程师 确定「怎么做」

设计师 确保「简单易用」

数据科学家 提供「事实」

所有人都要对「为什么做」有共识

4.4 做原型的流程

理念:在传统的软件开发里,PM、设计师、工程师是「铁三角」。但在快节奏的 AI 时代,我们更关心速度和学习,而不是完美的流程。

灵活的搭档模式:PM 和设计师的合作可以很灵活。有些 PM 更懂体验,那就他来主导原型;有些设计师深谙 AI,可以主导原型开发。

两人原则:原则上,一个 PM/设计师,加一个工程师,两个人就能开干一个原型。我们不为了照顾每个人的情绪而去追求所有人都同意。我们来这是为了加速验证想法,好让我们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新想法做原型。在 AI 时代,可以做的东西简直是无限的(就像我们在黑客松里做出的那些东西一样,太棒了)。关键是要有一个小而精的团队来快速做决定。

通用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做:AI 功能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大部分原型可能都行不通。在没被验证的想法上过度投入设计,纯属浪费时间。但是,最终交到用户手里的东西,必须达到我们的质量标准。

05

产品团队:

比对手快 5 倍

5.1 他们干什么:构建和打磨产品的核心功能

核心产品团队,专注的是最基础的产品体验,那些定义了 HeyGen 是什么、能做什么的功能。他们追求的是极致的用户体验、完整的功能和长期的产品愿景。

核心产品团队的特点

5.2 核心产品的标准

标准很简单:每一个体验,都要做到绝对的最好。任何差一点的,都算不及格。怎么做到?比你的对手快 5 倍,迭代次数是他们的 5 倍。

5.3 追求零 Bug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零 Bug。我们还没做到,但这是我们的方向。你去用那些顶级的创意工具,比如 Canva、Figma 或者 CapCut,你几乎碰不到 Bug,因为创意工作对精确性要求极高。作为一个创意工具,可靠不是加分项,而是必需品,它关乎用户的信任和工作能否继续。

06

增长团队:

一切为了提升迭代速度

6.1 增长团队是公司的实验引擎

增长团队和核心产品团队的玩法不一样。我们是实验引擎,为速度、学习和影响力而生。我们所有的原则,都只为了一个目的:提升我们的迭代速度。

6.2 增长团队的核心原则

工程只是工具,产生影响才是目的。

我们不只是交付代码,我们交付的是结果。在 AI 时代,代码不值钱,影响力才值钱。别为了追求代码优雅,去过度设计一个没人要的东西。你要优化的,是「多快能产生影响」:做那些最重要的事(20% 的投入,带来 80% 的结果),一旦被证明有效,就迭代,当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后,再把它打磨好。

做实验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赢

那些稳赚不赔的实验,根本算不上实验。做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冒聪明的风险、赌大胆的假设来学得更快。要愿意快速犯错,这样你才能更快地找到正确的路。

6.3 增长团队的重心

增长 PM:实验的指挥官

增长工程师:速度机器

6.4 增长团队有什么不同

增长团队和核心产品团队玩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核心产品团队专注于构建和打磨功能,而增长团队专注于快速实验和学习。在这场游戏里,速度就是一切,我们所有的原则都为此服务。

07

如何沟通:

直接、异步、高效

核心原则

决策怎么沟通

有了决定,马上在 Slack 里说清楚,指定一个人负责,明确完成时间。团队之间要完全透明。不仅要说计划,还要说为什么这么定。清楚地告诉大家,这个决定需要同步给谁。

反馈怎么给

直接说。做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对事不对人。当你收到反馈时,记住:这是在说事,不是在说你。每个人都有进步的空间。

08

极力避免的「坑」

8.1 AI 开发七宗罪

追求完美的架构

研究到瘫痪

对稳定「地基」的幻想

共识的陷阱

以质量为借口

「憋大招」式发布

沉没成本谬误

8.2 什么时候才应该真正慢下来

质量红线(没得商量)

战略性停顿(很少,但很重要)

8.3 危险信号

如果你听到这些话,赶紧拉响警报:

09

怎么打赢这场硬仗?

9.1 我们为什么能赢

9.2 我们的七条「驾浪」原则(我们的追求)

10

唯一不变的,

就是变化本身

三年前,我们根本想象不到 AI 今天能做什么,那时连 ChatGPT 都没有。三年后,我们今天觉得最牛的东西,可能也会显得很古老。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唯一的策略,就是驾驭浪潮。唯一的目标,就是用户价值。

我们没有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我们有一样更好的东西:业内最快的学习闭环。

每一天,我们都面临一个选择:是去寻找虚假的稳定,还是去驾驭浪潮。我们选择后者。我们选择去打造那种能随着 AI 进步而奇迹般变得更好的产品。我们选择快速发布,更快地学习,并最终取胜。

欢迎来到软件开发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做点了不起的事。

记住,快但要稳;创意要能整合;速度得有方向。

赶紧上别纠结顺势而为。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科技   干货   创始人   美元   手册   产品   用户   团队   东西   快速   原型   速度   技术   数据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