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黑风高,陕西扶风黄堆村,一群盗墓贼趁着夜色潜入古墓,他们目标,自然是的玉璧、玉钺、青铜礼器。一件“茶杯盖”虽是青铜,却被盗墓贼嫌弃……后来,考古专家赶来,发现这“茶杯盖”蕴含着中国人驾驭太阳的惊天智慧。原来,这竟是三千年前的“太阳能打火机”。
在大多数人看来,陕西扶风黄堆村是个寂寂无名的边远山村,但在考古人员眼中,这里却是实实在在的地下宝库。数千年前,这里东侧就是周京都,平平无奇的黄土岗下,埋着的是西周王室成员墓群……
因明定陵考古失败后,中国考古坚持“不主动”原则,虽然已初步探测此地古墓群规模达到数百亩,但国家还是保持了谨慎态度。但官方谨慎,盗墓贼却活跃起来,在人员巡视的空档,一伙盗墓贼挖通了一座墓葬……
等考古队赶来时,只觉得满目疮痍,墓葬东北角有个大盗洞直通墓底,墓穴几乎被盗空,地上随意散落着马骨、狗骨、铜铃等一些小零碎。
对墓葬进行抢救式发掘后,大家发现,这墓主人的尸骨还在,但身上的陪葬物被盗墓贼顺手牵羊,而上文提到的被盗墓贼嫌弃的“茶杯盖”,就在墓主右臂一侧。
这小盖子犹如小号的铜镜,直径仅8.8厘米,凸面中央有个小纽,但周身既无纹饰又无宝石镶嵌,通体都被厚厚的翠绿色铜锈包裹,但还是有些部位仍保持着光洁的平面,还有一定的弧度。
这件奇怪的文物到底是做什么的?考古队员也拿不准,后来,这文物被送到了著名考古专家罗西章手中,看着眼前的奇怪青铜器,罗西章灵光一闪,《古今注·杂谈》有记载:“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则得火。”阳燧怎么使用?宋代《梦溪笔谈》解释得清楚:“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罗西章和工作人员依照这件文物放置了一件,并打磨抛光。等到日上三竿时,他们找来纸条,拿着这面仿制品对着阳光一试,纸条瞬间点燃……
几人难掩兴奋,并反复测试,最后,他们总结出来,焦距约为10厘米,阳光强烈时,2-3秒就可点燃纸条或柳絮。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阳燧”! 是3000年前的“太阳能打火机”,是中国人“驾驭”太阳的证明!
后来,人们对原件阳燧进行研究,经测算这枚西周阳燧,形似现代卫星天线,曲率精度堪比工业车床,与现代抛物面公式计算值误差不足2%。令人惊叹的是,西周工匠仅凭肉眼与经验,将铜液浇入陶范,反复打磨至镜面可映日生辉,竟能达到如此精密的曲面铸造效果,老祖宗的智慧,果然令人惊叹。
专家们推测,这位随葬阳燧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司烜氏”。《周礼》记载:“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这“夫燧”正是阳燧。古人认为,阳燧直接从太阳处取火,没有经过地上污染,最为圣洁。在周代,取“天火”是王室专属的宗教仪式:祭司手持阳燧对准正午太阳,焦点处的艾绒瞬间点燃,这簇象征“天命所归”的圣火,将被引入宗庙,点燃祭祀青铜鼎中的牺牲。与其说这是工具,不如说是周天子“君权神授”的物理证明。
古人用于取天火的阳燧,在中国考古过程中并不是孤例。
在浙江绍兴狮子山战国墓中,曾出土一枚龙纹玉阳燧。玉质脆硬难以铸造凹面,工匠就以整块和田玉掏膛打磨,最薄处仅0.1厘米,阳光下龙纹流转,取火时如神龙吐焰。这已不仅是工具,更是将宇宙能量具象化的礼器。
重庆巫山出土的宋代蟠螭纹阳燧,镜背浮雕螭龙穿云,取火效率极低。考古学家发现,墓主人虽随葬阳燧,却并非真要取火,而是标榜自己“追慕先贤”的雅士身份。
重庆璧山明代墓葬中,一枚素面阳燧高悬墓顶。古人相信,亡魂畏火,这面汇聚日精的铜镜如同“光学符咒”,以聚焦的阳光构筑无形结界,护佑墓主永离幽冥侵扰。
火,这一自然元素,令人又爱又恨又崇拜又恐惧。火能烧山毁林,也能烧熟食物,能毁掉一切,却也能给人类带来安全、温暖……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和火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人们崇火,红山文化的火焰形玉器,将自然之火升华为图腾;人们惜火,马王堆汉墓的漆木火种罐,双层密封设计防止熄灭;人们恋火,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生命比作燃烧的烛火;镇火:紫禁城屋顶的螭吻神兽,既是排水构件,更是“以水克火”的信仰符号。
而阳燧的存在,更是人们对火的创造性获取,从神圣强大的太阳中取得火种,同时驾驭两种强大的自然元素,多么令人激动!
不灭的火种,永恒的光明。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这些火之遗物,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人类对人定胜天的雄浑宣誓~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冷知识##我的宝藏兴趣##陕西西安身边事##陕西身边事#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