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宁波马园路,罐头厂的铁门在锈蚀铰链的呻吟中被艰难推开。
35岁的熊续强带着一纸任命书走进了罐头厂,仓库里是堆积如山的滞销罐头,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有毛笋腐败的酸臭,更是计划经济最后的萧瑟。
这个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化机系的宁波佬,一路从农药厂技术员干到了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被领导点名到罐头厂来 “救火”。
但罐头厂的烂摊子仍超出了他预期——年产能1.5万吨,订单却不足3000吨,全厂数千员工坐等着发工资。
账面上两千万元的亏损更像阴云一样,牢牢笼罩着这家老牌国企。
新官上任的他大刀阔斧砍掉销量不好的毛笋罐头,筹集资金转而生产桔子罐头。
“订单就是生命!”熊续强把销售科改组为“敢死队”,更亲自带队闯广交会找销路。
包装车间女工们更清楚记得:计件工资表被贴在车间门口。
如果开了上帝视角就会发现,同样的场景,正在宁波的各个角落的厂里出现。
甬港服装厂的郑永刚,宁海电表厂的郑坚江、青春服装厂的李如成,这些厂长们不约而同,踏上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切换的大浪。
第二年,宁波罐头厂的桔子罐头经香港转口至东南亚,厂子不仅赚到了钱,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当女工们的工资从48元涨到126元时,两年时间就让这家国营老厂大变样的熊厂长,仕途一片大好。
可38岁他,却做了个让所有亲朋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举动——辞职下海。
1994年熊续强辞去副处级公职,在中山路租下两间办公室,打出了"银亿房产"的招牌。
彼时在省城杭州,曾是中国十大罐头厂之一的杭州罐头厂,已经被一家叫娃哈哈的校办企业兼并。
熊续强已经嗅到了机会的味道,他显然不想错过。
01
当时的宁波,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随着市中心几条主要道路的拓宽,不少开发商也闻风而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那时候的银亿,还只能算得是小打小闹,但接连的两次危机,却让熊续强找到了不一样的崛起之路。
先是海南地产泡沫破灭,背后是全国性的银根紧缩,紧接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又让刚喘口气的中国房地产一下子丢了魂。
昔日忙碌的工地,很多一下子变成了烂尾楼。
不过随着98年福利分房政策的取消,大大小小的开发商纷纷翻身把歌唱。但与其他房企热衷拿地建新楼不同,熊续强却把目光放在了烂尾楼上。
十年时间,银亿接连吃下宁波华侨饭店、外滩大厦等18个烂尾楼项目,靠着“收购-改造-溢价”,熊续强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被宁波人称为“烂尾楼处理专家”的银亿,年营收更超过了百亿,一跃成为中国500强企业。
庆功宴上的熊续强更是兴奋:"我们建的不仅是房子,是宁波这座城市的脸面。"
如果按照其他地产公司的成功路径,银亿应该走出宁波,走向全国,并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做大做强。
可之后银亿的发展却不尽相同,这也跟熊续强的背景相关——作为公务员下海的企业家,他关注国家战略更胜过行业变化。
早在2007年,银亿就进入矿产资源领域,从山西到广西,银亿的触角不断向下地下延伸。熊续强还跑遍东南亚拓展矿产资源。
业务多元化必然需要更多的资金,这就意味着熊续强要想再做大,必须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银亿由此在2009年启动了上市计划。
顶着新晋“宁波首富”的名号,熊续强掌舵下的银亿冲着IPO狂飙突进。
万万没想到,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房企国内IPO通道被无声关闭,借壳上市于是成了银亿的唯一选择。
熊续强很快瞄准了陷入泥潭的甘肃上市企业S*ST兰光。
在外界看来,S*ST兰光并不算是好壳,当时的S*ST兰光不仅连续三年亏损,五次引入重组方都宣布失败。
02
有大师说过: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不算。
2010年3月,银亿重组方案经证监会审核“有条件通过”,但直到1年后,借壳上市方案才最终获批。
在这期间,银亿已经投入了7个多亿,用来解决S*ST兰光的过往资金和债务问题,足见熊续强必须拿下的决心。
2011年8月,S*ST兰光变更为银亿股份,并在深交所恢复上市,熊续强也拥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银亿股份。
奈何此时,房地产市场已然变天。
2011年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是毫无疑问的“调控大年”,这一年全国有46个城市被限购,其中就有宁波。
商业直觉告诉熊续强:地产高速发展的时机已经过了,是时候早做转型打算了。
熊续强的转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大举收并购。
他先是在2014年斥资3.5亿元实控宁波本土上市公司康强电子,紧接着又在2016年砸下8.4亿元,实控广西上市公司河池化工。
三年时间,银亿系完成了14笔收购,数量力压“海航系”和“复星系”,位列民营企业第一。
五年不到,熊续强就成了三家A股上司的实控人,这个速度着实让人咂舌。
当时的银亿就像绑上了火箭,想要采访掌门人熊续强的各路记者,从全国各地赶来,一股脑地扎到宁波三江口外滩大厦楼下。
熊续强并没让大家等多久,因为很快就有更大的新闻——银亿耗资123亿,收购了比利时邦奇、美国ARC和日本艾礼富。
前两宗资产也被作价109亿元注入上市公司银亿股份,而这也是熊续强的第二步转型。
收购完成后,汽车制造营收超过房地产业务,上市公司银亿股份就此转型为“房地产+高端制造”的双轮驱动。
对于战略转型,熊续强的解释是:“以前宁波人住银亿的房子,希望以后宁波人开的汽车里有更多银亿的产品。”
但鲜为人知的是,为凑足收购款,熊氏家族质押了银亿股份95%股权,质押融资的115亿中,有83亿用于支付并购尾款。
高杠杆的收购无异于一场豪赌,当年熊续强敢砸7个亿赌一个上市资格,现在他就敢砸123亿赌再造一个银亿。
2017年银亿集团销售收入冲上652亿,位列中国民企第52位,排名浙江全省第11位。
在当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他还凭借350亿的身家排名第56位,继续稳坐首富宝座,一时风头无两。
事实证明,所有的花团锦簇,都已经暗中标定好了价码。
03
时间来到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结束了中国车市长达27年的持续增长,经历了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滑。
销量每下滑一个百分点,对于造车产业链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银亿股份押重注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绩同比下滑36.5%,年营收刚过50亿。
另一条业务大腿房地产本应该支棱起来,那几年地产行业水涨船高,恒大2018年业绩都超过了5500亿。
然而银亿股份的地产营收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也不知道熊续强是不是对汽车制造太过自信,还是对房地产发展太不乐观,2017年,银亿拿地只花了15亿,2018年更是一块地都没拿。
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熊续强而言,按照经验这些业绩波动本可以通过时间熨平,奈何资管新规的出台,限制了银亿左右腾挪的空间。
自身造血的速度赶不上债务滚动的敞口,第一个出事的就是上市公司银亿股份。
2018年平安夜,手持"15银亿01"债券的投资者挤满了银亿总部大门。
这支发行于2015年的企业债,编号15银亿01,总规模3个亿,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7.28%,第三年投资者可以选择回售。
银亿已经将第四年的票面利率调至8.78%。不过奇怪的事,几乎所有“15银亿01”投资者都选择了回售。
可银亿股份却发布公告:由于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才导致未能如期偿付。
投资者欲哭无泪,股民们更是打破脑袋也想不通——公司三季报明明还显示,银亿股份账上还有12多亿,怎么区区3个亿就还不上了。
这后面还跟着 “16银亿04”、“16银亿05”和“16银亿07”三支债券,发行规模加起来15个亿,一下子所有的投资者都慌了。
钱究竟到哪里去了,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04
2019年4月30日,上市公司银亿股份从早到晚,一口气发了几十条公告。
其中最重要的是3点:
1、银亿股份2018年净利润亏损5.73亿,创借壳上市以来最差业绩;
2、截至年报披露日,银亿股份已经有24.33亿银行贷款逾期;
2、2018年银亿股份有31.93亿被熊续强实控的企业占用,目前还有22多亿没有归还。
当年的兰光因大股东占用资金被戴上ST,如今的银亿同样因此带帽,历史就这样走入轮回。
这边ST银亿正忙着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那边的母公司——银亿集团和控股股东却在6月14日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赫赫有名的宁波银亿,就如同一台没有来得及发出刹车预警的汽车,一头撞到了时代的南墙之上。
熊续强不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比例质押股票,搞连续的跨界并购,再造一个银亿的梦再狂热,最后却落得资不抵债。
只有冰冷的年报数据,试图打醒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当事人。
2020年6月20日,ST银亿发布2019年报,净利润报亏71.74亿,由此戴上退市风险警示(*ST)。
资本市场残酷无情,在母公司申请破产一年后,*ST银亿也正式进入重整程序。
尽管亏得连底裤都要掉了,可上市公司这块牌子,还是吸引了很多有资金更有野心的家伙。
2020年12月,战投方梓禾瑾芯带着32亿入场,介入银亿股份的重整工作。
尽管过程中遇到几次资金违约的小波折,最终在2022年2月,*ST银亿的重整计划顺利完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从熊续强变成了叶骥。
另一家上市公司康强电子也在同日发出公告,公司实控人由熊续强变成了叶骥。
这也意味着,熊续强名下只有一家上市公司——由河池化工更名而来的河化股份。
河池化工在熊续强入主之后也是命途多舛,跟银亿股份也算是难兄难弟,也戴上了退市风险警示的帽子。
好不容易在2021年4月才摘掉*ST,证券简称改成了河化股份。无独有偶,破产重整后的银亿股份也在2023年1月更名为山子高科。
经历了十二年,整整一个轮回之后,一切都好像都要重新开始,可唯独熊续强还不能消停。
05
在经过了整整五年之后,2024年10月,宁波中院作出《民事裁定书》,裁定批准《银亿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七家公司合并重整案重整计划》。
有消息称:17家企业的评估总资产为95亿元,债权人申报的总负债却高达491亿元。
靠什么还清债务?68岁的熊续强,目前手上能打的牌还有四张——新材料、能源、医药化工、进出口贸易。
30年前还能力挽狂澜的他,现在恐怕只剩下廉颇老矣的感叹。
站在三江口北望,银亿外滩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出魔幻现实:
曾签下百亿并购协议的会议室,如今贴着法院封条;地下车库里,曾经威风凛凛的奔驰S600早已落满灰尘。
那些在资本盛宴中狂欢的人,终将在周期清算时付出了代价。
只有甬江的潮水依然日复一日,冲刷着两岸,更像是洗去一个时代的印记。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