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接连在印度栽跟头,美媒破案了,印度现在又想让中企回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9月22日,《华尔街日报》丢下一句直白扎心的话——“在印度开办企业很难,退出更难。”

这话一出,不少外企苦笑:这不是说的我们吗?

从通用汽车在印度亏掉10亿美元、磨了7年才跑出来,到小米、vivo的巨额资金被冻结,再到富士康、福特、迪士尼接连撤退。

中美俄三方企业都在印度摔过大跟头。

可笑的是,企业纷纷跑路,印度却又急得高喊“欢迎中国回来投资”。

这到底是商机,还是陷阱?

华尔街日报揭开谜底

2025年9月22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让外企心头发凉的文章,标题直白得像是一记重拳——“在印度开办企业很难,退出更难”。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媒体的一句评论,但《华尔街日报》以现实为案例,背后的真相触目惊心。

在这篇报道里,美国通用汽车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

通用1995年重新杀回印度市场,当时豪情满怀,想要在这片超9亿(1995年印度人口为9.6亿)人口的土地上大展拳脚。

结果呢?进入20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最终不得不认输撤退。

更令人咋舌的是,它宣布2017年停售雪佛兰汽车,但直到2024年才基本算是脱身。

期间,为了处理浦那工厂的关停,通用整整耗了4年。

2017年,通用汽车宣布在印度停售雪佛兰品牌后,当地经销商发起抗议

工会死死卡住,要求不是恢复生产、继续雇佣,就是支付工人直到退休的工资福利。

官司一打就是数年,邦政府和法院还多次插手。

最终,通用掏出高额遣散费,才算换来买家现代汽车接手。

《华尔街日报》用数据解释了这种“折腾”——在印度关闭一家工厂平均需要4.3年,而新加坡只需1年,德国15个月,英国也不过1-2年。

这意味着,企业一旦进入印度,就等于把自己套进了一个“不能轻易离开”的枷锁。

经济学家舒米特罗·查特吉甚至直言,这些退出壁垒,就是阻碍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原因。

因为退出难,相当于潜在投资者在一开始就要为未来的撤退做打算,这直接劝退了大批企业。

难怪有人调侃:印度的招商口号该改成“进来容易,出去自求多福”。

印度,进的来出不去

如果说通用汽车只是个特例,那可能还不至于引起如此轰动。

问题在于,这种遭遇几乎是跨国企业在印度的“普遍命运”。

先看美国,在印度遭受重创的美企,不只通用一家。

福特在印度深耕20多年,仍因连年亏损在2021年无奈撤出,赔上了上亿美元的补偿费。

哈雷戴维森、花旗银行、迪士尼……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最终都选择离开这个“高增长神话”的市场。

即便是本世纪初被印度寄予厚望的特斯拉,也因高额关税与印度政府博弈多年,最终放弃建厂,把工厂建在了印度尼西亚。

中企的遭遇更加典型。

小米在2017年一度登顶印度市场销量冠军,却在2022年遭遇重锤:555.127亿卢比(约48亿元人民币)被冻结,理由是“非法汇款”。

vivo则因涉嫌洗钱,账户被冻结,高管被捕。

比亚迪的故事更是充满讽刺。

本来准备在印度建厂,但因为审批受阻、地方邦政府百般刁难,比亚迪转头选择了巴基斯坦。

即便如此,2024年9月印度嘴上还喊着“欢迎中企投资”,到了2025年因特朗普关税战影响,印度再次向中国靠拢,欢迎中企赴印投资建厂。

可问题是,企业都已经被逼跑了,你现在才回头喊“欢迎”,还有多少可信度?

就连俄罗斯,也在印度栽了跟头。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曾寄希望于印度市场维持能源合作。

但随着国际制裁链条蔓延至印度金融体系,俄企也发现撤退同样困难重重,资金和项目都被卡住。

可以说,中美俄三大国的企业在印度都有过惨痛教训。

政策摇摆与“养羊杀羊”

如果说退出难是“后门锁死”,那么印度在吸引外资时的做法,就是先把前门开得大大的,再在屋里布满陷阱。

富士康的经历可谓经典。

2022年,富士康与印度韦丹塔集团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计划投资195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和显示器工厂。

当时莫迪亲自站台,称这是提升印度芯片制造的“重要一步”。

然而财政补贴迟迟未兑现,合作不到一年便以失败告终,富士康宣布撤出。

同样命运的,还有苹果代工厂纬创。

它在印度深耕多年,却因劳资纠纷和管理争议,最终将业务出售给印度塔塔集团。

表面上是“市场转让”,背后却像极了一场“印度养羊杀羊”的大戏——外资辛苦打下的江山,最后被本土资本低价接收。

这种套路,并非个案。

早在2007年,印度政府试图向英国沃达丰公司追缴29亿美元税款,最高法院判决沃达丰胜诉。

但2012年,印度议会通过追溯性修法,绕过最高法院,硬是让税务部门继续向沃达丰要钱,金额高达56亿美元。

这种“翻烧饼”式的立法,不仅打破了基本法治原则,也在国际投资界留下了“税务恐怖主义”的恶名。

中资企业更是深有体会。

小米被指控非法汇款,48亿元人民币被冻结;vivo遭遇大规模调查,银行账户被冻结,高管甚至被拘捕。

这些事件让中国企业意识到,所谓“欢迎”很可能只是设局,等你投资落地、市场份额做大,再用莫须有的罪名收割。

与此同时,印度的法律和监管规则不断变化。

某一年还在提供补贴和优惠,转眼间政策就可能翻脸。

复杂的审批流程、频繁的政策修订、地方政府的过度执法,让跨国企业如履薄冰。

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长期将印度列为“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这种政策摇摆与选择性执法,逐渐形成了一个外资口中的“黑洞”:想进来,得面对重重阻力;想退出,更是要付出惨痛代价。

未来,印度,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政策摇摆、法律复杂、行政低效的现状,那么“铁打的印度,流水的外企”还会继续上演。


参考文献:

美媒:在印度办厂难,关厂更难,环球时报,2025-09-24

淘金印度,国际企业为何接连“折戟”,环球时报,2023-02-18

“养羊杀羊”,印度这样成为“外资坟场”,新华网,2023-07-20

困在印度的跨国企业:想逃?没那么容易,观察者网,2025-09-23

大批外企退出,在印度做生意太难了,新民周刊,2023-11-04

“印度制造”遇尴尬,两千多家在印外企为何“跑路”了,环球时报,2022-08-19

印度“外企黑洞”:基础建设与管理落后的双重困局,中国日报网,2024-05-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财经   印度   华尔街   企业   外企   美元   最高法院   政策   雪佛兰   通用汽车   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