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三国中最负盛名的一个人物,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无数人的偶像。
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他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同时他多智近妖,很多战术都成为名场面。
然而这样的堪称是天选之子的人却没能帮助蜀汉统一三国,对此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犯了三个错误。
到底是哪三个错误,让毛主席得出这样的评价?
毛主席其实非常崇拜诸葛亮,在他青年时期就熟读《三国演义》,对于三国中的各种情节都烂熟于心。
而《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还不一样,这是本演义,简单来说就是罗贯中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写的小说,其中包含作者本人的情感偏向。
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看,罗贯中是比较偏向蜀汉的,刘备德才兼备,走到哪里都备受尊崇,诸葛亮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智近妖的形象。
而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虽然也描写了他唯才是举的特点,但对于他“奸雄”的特点着更多笔墨。
因此随着《三国演义》的风靡,诸葛亮的形象越发完美,但是毛主席作为博览群书的历史爱好者,他对于诸葛亮没能统一三国有不一样的见解。
这第一点就是诸葛亮是战术家,但不是战略家。
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虽然懂得很多战术,但给蜀汉制定的战略从一开始就错了。
在《隆中对》中能看到,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借”刘表的荆州作为大本营,之后又去占据刘璋的益州形成犄角之势。这两个地方发展好了,就可以东联孙权,北拒曹操,挥师北伐,兴复汉室。
这个战略看起来很完美,但是诸葛亮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本身蜀汉的力量就是三者中最弱的,却要分兵两地,导致力量更弱。
这种分散兵力的战略思想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也经常看到,228年第一次北伐派赵云与邓芝出箕谷、马谡守街亭,第五次北伐分兵屯田渭滨等。
然而效果如何呢?
虽然赵云成功为诸葛亮夺陇右争取了时间,但是部队遭遇重创,已经70岁的赵云回去之后还被降职。
马谡守街亭更是让诸葛亮的战略崩溃,马谡是个谋士,只能在军帐中运筹帷幄,但真正面对敌人时心理防线就崩溃了。
不仅如此,他违背诸葛亮“当道下寨”的军令擅自上山扎营,被围之后还弃军逃跑。
街亭的失守导致陇右失控,堵截曹魏的咽喉要道大开,好不容易归降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重新叛乱,诸葛亮不得已“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而且诸葛亮觉得东吴可以联合,曹操实力太强应该灭掉,可是东吴自己并不这么想。虽然孙权比孙策、孙坚更冷静,不轻易北上,但对于荆州可是虎视眈眈。
东吴同样有着统一三国的远大志向,并且实力比蜀汉更强,所以有着根本利益冲突的双方根本不能真正合作。
这样的局面,毛主席认为应该集中所有兵力在蜀汉发展,壮大之后再北伐。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主席就表示: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却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毛主席都一直坚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同时也要结合其他方面来配合,比如注重根据地的建设。
诸葛亮虽然想到要占据荆州和益州形成犄角之势,但他之后并没有发展更多的大本营。
在《出师表》中他提到“益州疲敝”,说明此时作为大本营的益州和荆州已经不能给予北伐的保障了,但是他五次北伐都没有在陇右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虽然在第五次北伐时意识到根据地的重要性,在渭滨屯田,但是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像曹魏那样建立严密屯田体系,让陇右成为蜀汉的稳定粮仓。
而且诸葛亮在治国上也确实谋略不足,军事和经济投入失衡,造成蜀汉经济十分低迷。
根据《诸葛亮集》记载,蜀汉的军事经费占比高达70%,对于都江堰这类的水利工程仅设1200名“堰官”维护,使得农业生产也受阻。
原本就只能依靠成都平原作为后勤补给,可是在农业生产上重视不足,也不开发汉中盆地,导致补给来源十分单一。
此外,对于民族政策的施行也有问题。
西南少数民族很多,在他们归降蜀汉之后,并没有产生归属感,只是将自己拥有的耕牛、战马、金银等上交上去,并没有受到蜀汉人民同等的待遇,所以也无法融入。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在刘备刚入益州时有“户三十万,口九十四万”,可是到蜀汉灭亡时人口仅剩28万户94万人。
人口是零增长,和曹魏从300万增加到443万相比,实在是称赞不出来。
毛主席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发展,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他指出:“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的。”
后来彭德怀带领一野到陕北时,也着重建立游击根据地,还动员农民也加入游击战中,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才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盛景。
除了在战略和建设根据地上缺乏远见之外,诸葛亮的用人也是短板。
曹操为什么能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他唯才是举,不论是降将还是主动来投奔,只要展现出才能曹操就重用,尤其对忠义的关羽念念不忘。
而且身边几个谋士的话他都听,并且有自己的判断,正因为他对于人才的重视,还有善于拉拢民心,所以他身边名将众多,事业更壮大。
反观诸葛亮,在关、张、刘备相继去世后,诸葛亮挑大梁就出现了“人才缺”。
不仅不着重培养人才,对于人才的选拔也太过严苛。诸葛亮有一个选人的标准,那就是:七观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简单来说,就是要看这个人是否足够聪明,性格是否足够正,是否足够诚信,能够让人放心。
这个选人标准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那样的乱世之中就太过严苛了,在乱世之中能否独当一面是最重要的标准,一些小缺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是对的。
当初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之后,有人搜到了曹操阵营中与袁绍暗通款曲的名单,身边人劝曹操找出这些人处理掉,但曹操并没有。
曹操明白,牵涉的人太多,若是都揪出来势必会损伤军中元气,因此隐而不发。
而诸葛亮因为喜欢马谡,以至于在北伐时弃用有实战经验的魏延,反而让谋士马谡去当大将军,导致夺陇右失利。
最重要的是,他“事必躬亲”的特点也让其他人无出头之日,真到有事时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一点毛主席在成都会议时就直接用作了例子,说:“诸葛亮用人讲求完人,结果一个接班人都没培养出来。”
毛主席在用人方面就充分学习了曹操,投降、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归降之后也能得到重用,同时也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带领全国人民翻身做主。
毛主席评价诸葛亮这三点不足并不是想要批判诸葛亮,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总结经验,古为今用,这或许就是学习历史的妙处。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