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桩“66岁老总理娶36岁女才子”的婚事在上海滩掀起惊涛骇浪。
人们议论纷纷:“毛彦文图什么?熊希龄图什么?”
当时很多人坚定地表示,毛彦文一定是图财产,否则怎么会嫁给年长自己30岁的老头。
真相真的如此吗?
1
1989年,毛彦文出生在浙江江山的大户人家,是家中掌上明珠。
父亲是读书人出身,主张女儿该读书明理,母亲却很保守,觉得女孩子早早出嫁才是正道。
后在父亲的坚持下,她终于走进了学堂,并于16岁时进入杭州女子师范。
此时的毛彦文文笔出众,她的文章让同学们非常崇拜和羡慕,她也因此被称为“女师之花”。
原本毛彦文应该安静读书,可是一纸婚约却打乱了她的生活和学习节奏。
原来母亲竟然私自替她定了亲,虽然和对方堪称门当户对,可是毛彦文并不情愿。
毛彦文非常有个性,她不哭不闹,选择最激烈的方式,就是逃婚。
新婚当天,她悄然离家,从此不再回头。
这在那个年代几乎等同于断亲,街坊邻居的口水能淹死人,可是毛彦文压根不在乎。
她之所以如此决绝,是因为她的心早在表哥朱君毅那里。
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心意相通,表哥赴美留学时曾许诺说:“等我哈以来就娶你!“
她信以为真,一等就是五年。
然而,五年后归来的朱君毅却说了一句:“近亲不可婚”,就斩断了和她的感情。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早已在异国有了新欢,她亲眼看见他搀着另一个女人,笑得温柔。
她只恨自己错付。
2
被表哥伤透心的毛彦文将全部精力转向事业,当时她在政府做事,重新拾起理想。
她以为人生从此只剩书本和课堂,没想到,有一个人却悄悄走进了她的世界。
对方名叫吴宓,是朱君毅的好友,一个在情书中读到她名字就心动的男人。
那次,在朱君毅的书信中读到“彦文”二字时,他只觉得字字柔情,句句惊艳。
后来见到照片,他的心直接沦陷。他曾在心底默默藏着对她的爱,却因为好友之故不敢表达。
回国后他结婚生子,但始终忘不了她,于是吴宓决定大胆一次。
他千里迢迢赶到毛彦文身边,紧张地说:“我喜欢你。”他还为她联系学校,提供出国留学的经费,甚至打算离婚和她共度余生。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都将圆满时,毛彦文得知吴宓已有家庭,她心头一紧,立刻划清界限。
“我不能成为另一个被抛弃的女人,也不能让另一个女人尝我尝过的苦。”她断得干净利落,这段感情,止于未开始。
3
不久后,她重新回到讲坛,在复旦、暨南大学教授训育,外表平静如水,内心却早已波澜不起。
她不再相信爱情,也不愿再涉情网,直到一位“老人”的出现,她死去的心再次被点燃。
他就是熊希龄,曾任国务总理,晚年专注慈善,此时他头发花白,不过眼神却炯炯有神,说话不紧不慢,却让人听得如沐春风。
初见她,他心里如被点燃,他说:“我晚年无所求,只愿你能让我余生有趣。”
她笑笑当玩笑,可是他却动真格。
几天后,熊希龄他从北京搬到上海,只为住她家附近,他每天写诗送糕点,还发动女儿、侄女轮番劝说,场面堪比“全家总动员”。
她一开始并不为所动。
她的顾及是,他们有着30岁的年龄差,而且地位不对等,担心世俗人说她贪图钱财。
不过熊希龄没有放弃,终于他的体贴、耐心、尊重,重新让毛彦文知道了被人惦记的滋味。
4
1935年,他们的婚事轰动全城。
谁都在议论:“她就是看中他的钱。”他们不信36岁的她真爱66岁的他。
可他们不知道,婚后她从未在熊府挥霍奢侈,他病重去世后,她没有拿钱另谋生活,而是继承他未完成的心愿。
她用遗产在全国兴办慈幼院,走遍各地募捐办学。
她亲自监督营运,不拿一分工钱,只愿兑现丈夫生前那句“希望每个孤儿都能吃饱睡暖”。
直到临终那年,她仍在台北从事教育相关事务。
101岁那年,毛彦文静静离世,身边没有子女,只有几本写满遗愿的册子。
丈夫去世后,她一生未再婚,终身守寡,为那段被嘲笑的婚姻守了一辈子。
她活得比所有人都长,活得比传言更清醒,而毛彦文的一生,就像是一幅细腻而深刻的画卷。
她年轻时敢逃婚,敢私奔,也敢为被爱伤透的女人拒绝诱惑,她中年敢再爱,敢顶着流言蜚语嫁给一个老人,她老年敢担当,不靠男人养活自己,而是靠良知守住底线。
她不是谁的附庸,她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个民国女子的生命高度。
她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被辜负过的女人,也可以再爱;被误解过的爱情,也可以是真心。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