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鹿城心灵驿站”累计开展服务4.5万人次 用爱为精神障碍患者撑起一片晴空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是2025年海南省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近年来,三亚积极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项目,通过规范各站点建设,引入专业社工团队,为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三亚共有吉阳区鹿城心灵驿站、吉阳区南新鹿城心灵驿站、崖州区鹿城心灵驿站、崖州区梅山片区鹿城心灵驿站、海棠区鹿城心灵驿站、天涯区鹿城心灵驿站、育才鹿城心灵驿站、崖州区保港片区残疾人综合康复服务中心、吉阳区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等9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累计开展服务4.5万余人次,并帮助部分康复患者实现就业,用爱与专业为特殊群体撑起一片晴空。

◆专业赋能:

从手工课堂到居家服务,康复训练融入日常

近日,在吉阳区鹿城心灵驿站,几名精神障碍康复者正在制作贝壳画、竹编画、手工花等手工制品,社工耐心地进行指导。

手工课程结束后,康复者小丽在社工的引导下,利用咖啡机制作咖啡,这是关于职业体验的训练;在一旁,康复者阿峰在康复师指导下,配合舒缓音乐进行放松、按摩训练,缓解躯体的疲累……在这里,还为学员设置爱心超市,售卖康复者手工艺品,并教授盘点物资等技能,提升康复者综合能力。

“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往往没有专业人员监护,有些人在家如果长期不服药,可能会造成病情快速恶化,更容易发病。通过到我们站点接受专业康复、心理疏导、服药指导,以及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专项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提升融入社会能力。”吉阳区鹿城心灵驿站项目负责人张子滢说。

除常规系统康复训练外,吉阳区鹿城心灵驿站每周固定开展手工、社交、花艺、直播等技能训练活动,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锻炼了康复者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对距离服务站点较远,无法前来接受治疗的学员,我们上门进行‘一对一’居家康复训练,帮助更多精神障碍患者接受专业治疗。”张子滢表示,他们还培育了一批“驻家社工”,对学员家属提供照料技能、心理疏导等培训,进一步提升康复者家属照护能力,帮扶康复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依托各村、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鼓励康复者走出家门, 参与外出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技能训练,在完成既定的康复训练计划后,还将对建档的学员进行专业系统评估,并开展就业指导,逐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破圈成长:

从“宅家度日”到“就业创收”,康复者绽放新生

走出家门是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的第一步,就业是检验精神障碍患者融入社会的鲜活标尺。全市各“鹿城心灵驿站”积极挖掘资源,设立就业实训区,让患者在康复中提升就业能力、在就业中巩固康复效果。

崖州区鹿城心灵驿站设立“绽放希望之花”职业康复训练站,包含“爱心超市”“职业模拟室”“手工驿站”“休闲茶吧”等模块,培养康复者成为店长、售货员等,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融入社会。该驿站还与当地酒店合作建立残疾人职业训练基地,提供技能实训平台,助力康复者就业。

来自崖州区的小梅22岁,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也是社区精神障碍康复同伴支持者之一。小梅是在六年前开始出现失眠、幻听、幻觉等症状,由于吃药带来的副作用,使她经常体力不支,想睡觉,无法上学和工作,只能在家待着。直到2023年,小梅开始接受精神障碍康复站的康复训练。

在社工的帮助下,小梅接受服药训练、心理康复训练、学习精神障碍康复知识,并参加绘画、手工、唱歌等小组课程。社工还对她进行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培训,让她更好地照顾自己和与他人相处。“我每周至少来一次驿站,每次活动都不一样、都很有趣,让我能够放松下来。”小梅说。

今年,小梅还参与到崖州区鹿城心灵驿站开设的直播培训中,在直播镜头前,她大方地介绍自己,分享手工制品、读书心得等,“工作让我很充实很快乐,我要坚持下去。”小梅充满信心。

卸货、扫描录入、分拣快递……近日,在三亚市一快递中转点,康复者小罗(化名)熟练地分拣着快件,动作麻利。26岁的小罗是天涯区鹿城心灵驿站的一名康复者,该驿站通过开展“一对一”职业评估、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相结合的职业康复训练后,推荐小罗到一快递中转站,成为一名快递分拣员。

“我们不仅通过丰富实用的主题活动为康复者搭建融入社会的平台,而且注重康复者的就业需求。”天涯区鹿城心灵驿站项目负责人黎经传介绍,在帮助小罗就业过程中,他们积极与洗车行、饭店、快递驿站、环卫公司等多家单位协调沟通,组织多次试工活动,并建立“就业辅导员”长期跟进机制。

◆未来可期:

标准化建设加码,让爱心服务更精准

从零散服务到体系化覆盖,从基础康复到就业赋能,三亚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已形成成熟模式。下一步,市民政局将聚焦服务质量提升,进一步规范标准化体系建设,细化康复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加大多功能康复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家庭、社区、机构康复服务无缝衔接,探索更多适配康复者的就业模式,让更多特殊群体及其家庭感受到民生温度,拥抱美好生活。

来源: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黄珍

编辑:刘维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育儿   晴空   精神障碍   驿站   患者   心灵   社工   手工   社会   康复训练   职业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