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邦本:都江堰不仅是水利,更是战略与生态文明的典范 | 我是发言人

【来源:四川发布】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

在《行走的发布会》

都江堰站录制间隙

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所长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长彭邦本

接受小布专访

从工程原理、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等多维度,解读了这一伟大工程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智慧,揭开其生生不息的密码。

人物名片 | 彭邦本 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长

“都江堰之所以伟大,是采用无坝引水,没有改变河流基本形态,没有改变水的习性,非常好地保护了生态。”谈及都江堰的伟大之处,彭邦本指出,其最核心的技术特征在于其无坝引水设计,从根源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他阐释道,这一设计秉承“乘势利导”的科学理念,巧妙借助岷江的自然地势,实现引水、分洪与排沙的多重功能,这不仅体现了古代高超的水利科技水平,更是“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现实映射。它所体现的“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与当代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彭邦本强调,这正是都江堰区别于其他水利工程的关键,也使其在两千多年后,依然与当代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

△都江堰景区

在他看来,都江堰不仅是一项融合灌溉、防洪、航运、生态调节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系统,更极大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不仅如此,除了广为人知的灌溉功能,都江堰在历史上还承担了重要的航运职责。

“门泊东吴万里船,讲的还只是都江堰下游一个支渠的景象,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岷江的航运功能有多强大。”彭邦本告诉小布,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岷江仍具备强大的水运能力,是连接川西与外界物资流通的关键通道。然而,随着灌溉面积从20世纪的200万亩扩展至现今的超千万亩,水资源分配更侧重于农业与民生,航运功能逐渐淡化,这也反映出都江堰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需求的响应与调整。

此外,都江堰在保障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方面始终发挥着系统性功能。在彭邦本看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应该成为中华文明“走出去”的重要文化符号。

彭邦本指出,都江堰的建成与延续并非一人一时之功。李冰在吸收古蜀地区传统治水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中原与长江流域水文化智慧,完成这一集大成之作。此后,文王将无坝引水推广至沱江流域,诸葛亮派兵守护维修,清代丁宝桢等人在材料与技术方面持续改进……历代先贤共同铸就了都江堰作为“活遗产”的生命力。景区内的“堰功道”塑像群,正是对这段跨越千年集体智慧传承的致敬。

从历史上支撑秦国统一天下的经济根基,到如今面临“水资源超负荷运转”的治理挑战,都江堰始终与时代同频。而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明理念,也正契合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未来,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座‘活工程’,更要讲好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让都江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彭邦本表示。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记者 | 王梓菡 许明智 刘茜

视频 | 余天新

设计 | 杨甜甜

编辑 | 王童

在主页中点击“设为星标”,更快接收最新资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都江堰   发言人   典范   水利   生态   战略   文明   岷江   秦国   航运   理念   智慧   会长   水利工程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