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某栋洋房里,一群都市精英正虔诚地举起香水瓶,对着餐盘里某坨褐色物体喷洒。
这不是什么宗教仪式,而是人均消费3888元的雨林餐厅压轴大戏——食用大象粪便前必须完成的‘神圣净化’。”
2025年4月,一家名为Canopia的上海餐厅突然爆红。
它号称“生态融合料理”,主打“雨林原生态体验”,人均消费3888元,套餐包含十五道菜式,其中最炸裂的是一道名为“鲜花插在象粪上”的甜品——原料中真的用到了大象粪便。
根据探店博主的描述,顾客进门后先要啃芭蕉叶、喝露水,举着小夜灯在烟雾缭绕中玩“密室逃脱式用餐”。
吃野猪肉时餐厅播放野猪嚎叫,吃鹿肉时配鹿鸣伴奏,活生生把餐厅变成“动物世界录音棚”。
而压轴的象粪甜品,需要顾客爬上四层楼,用“味蕾按摩勺”搅拌,再喷洒香水才能入口。
服务员还温馨提示:“上一位客人也舔过这勺子哦。”
面对网友“这不就是花钱当野人”的吐槽,餐厅创始人声称这是“七年雨林研究的成果”,食材全来自云南景迈山,餐具和装潢灵感源于雨林生态,甚至搬出了“布朗族手抓饭”的文化故事。
然而云南人迅速划清界限:“我们用筷子,祖祖辈辈都不吃屎!”
最终,这家餐厅因使用未列入国家食品原料目录的大象粪便,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并关停。
网友锐评:“七年憋出个臭粑粑,果然不坑穷人!”
Canopia的“象粪甜品”并非孤例。近年来,打着“文化”“体验”“稀缺”旗号的高价猎奇食物层出不穷,目标直指中产钱包,比如下面这几个:
16块四分之一个馒头,200块的可乐
上海某咖啡馆曾推出“非遗山东馒头”,四分之一个卖16元,配文“谁说馒头是脏碳水?”。
另一家餐厅将200元一罐的可乐倒进香槟杯,美其名曰“气泡艺术”。
网友总结“沪上宰客公式”:“盘要大,量要少,空位插根草,撒点酱料渣,卖给沪爷八千八。”
50元一碗的“大碗豆花”
2023年春节,四川自贡一家餐馆将原本10元的花生浆豆花改用青花瓷大碗装,标价50元。
老板辩解:“一大碗等于五六小碗!”消费者怒斥:“这是把顾客当傻子?”
最终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其“明码标价”,但网友仍调侃:“原来碗比豆花值钱。”
158元的“艺术套餐”
上海某美术馆餐厅推出沉浸式套餐:顾客需手撕墙上的山东煎饼,集体用吸管嗦桌上的果冻,站着蘸蔬菜泥吃海苔。
博主吐槽:“这不是吃饭,是花钱参加当代艺术行为实验!”
这些离谱食物的背后,是一场针对中产的“消费围猎”。但是看完这些,我们还是不禁要问:中产为何甘当“冤大头”?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中产需要通过消费标榜“与众不同”。正如网友调侃:“在静安区,连西北风都要分前调中调后调。”
Canopia创始人深谙此道,将云南雨林故事包装成“美食人类学”,把用餐变成“探险家认证仪式”。
高端餐饮早已超越“吃饱”,转向“戏剧化体验”。
比如某日料店让顾客用液氮冷冻树叶再拍碎,声称“还原雨林晨露”;某法餐厅用松露刨片机表演“食材分子芭蕾”。
消费者买的不是食物,而是朋友圈的9张图+1句文案。
当然,面对这样的乱象,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也开始反击,毕竟花钱吃屎,即便是在2025年,还是显得太超前了。
Canopia被查的关键在于使用大象粪便——即便经过消毒,动物排泄物仍未被列入食品原料目录。
律师指出:“商家若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可能涉嫌诈骗罪。”
越来越多中产开始抵制“智商税”。北京某米其林三星餐厅Opera Bombana因欠款400万倒闭,食客感叹:“吃完毫无印象,不如街边牛肉面。”
上海白领发明“穷鬼套餐攻略”:在人均1500元的新荣记只点28元的年糕和38元的和牛挞,最后买单人均不到300元。
面对猎奇食物,网友创作层出不穷,在评论区各种玩梗嘲笑,那些花了钱想装一波的中产们,看到评论区,脸都白了。
“卖给上海人”公式:盘大、量少、放根草、撒点渣。
“在魔都,吃绿化带是轻奢,吃屎是顶配”。
“建议云南人骑大象去上海维权”。
从“象粪甜品”到“空气套餐”,这场荒诞剧的本质是消费主义对中产的精准收割。
商家用“文化”“艺术”“稀缺”包装商品,消费者用买单换取“人上人”的幻觉。
但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美食,从不需要用猎奇证明自己。” 当监管重拳落下、消费者理性回归,那些靠噱头生存的餐厅终将现出原形。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