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山东农村,17岁参军,两次飞上太空,亲手为女儿摘下星星,她是我国航天事业里的巾帼楷模,也是现代女性的榜样。

她就是王亚平,是我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她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行走的第一步,这是我国航空事业向前迈的一大步。
2022年,在太空驻留了183天的王亚平回到了祖国大陆上,当时全世界人民都紧密关注着她的状态,当看到她身体虚弱,连路都走不动,被工作人员抬出舱门后,现场的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女航天员的头衔看似光鲜,但背后的艰辛和汗水却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就像王亚平说的:“太空环境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降低门槛”。
这个从山东烟台果园里走出来的航天英雄,背后究竟有多少艰辛?

王亚平1980年出生在山东烟台,她父母都是农民,靠种樱桃为生,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她唯一的玩具就是奶奶做的布娃娃。
小时候的她心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无论什么考试,王亚平都想要拿到第一,就连她的老师都感叹,这个女孩子实在太用功,也太要强了。

而王亚平虽然学习用功,却也不是书呆子,她喜欢锻炼,身体素质特别好,高三班里几十个女生,只有她不戴眼镜。
那时候王亚平的理想还没那么远大,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乡村,找一个像医生、教师一样稳定的工作,但高三的一次空军选拔,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时王亚平参加空军选拔,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没想到竟然一路绿灯,17岁的她就这样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正式成为了一名女飞行员。
王亚平在飞行学院的那几年,只有两件事贯穿始终,一件是繁重的学业,一件是外人难以感受到的严酷训练。

在飞行学院里,王亚平没有丝毫懈怠,她依然像小时候一样,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
在学校里进行第一次跳伞训练时,周围女同学都有些害怕,但王亚平却毫不犹豫地打开伞跳了下去,从这里就能看出,王亚平是个极有胆量的人。

2001年,王亚平以全年级第二的成绩从空军学院毕业,毕业后她进入了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熟练掌握四种机型驾驶的她,很快就成为了一名骨干女飞行员。
在这期间,她参与过无数祖国交给她的任务,如08年汶川地震运送物资,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每一次任务,她都完成的非常出色。

2003年,王亚平和战友在电视机前见证了那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幕: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
那一刻王亚平无比激动,她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成为一名女宇航员,她认为有男的航天员,就也该有女航天员,她就要做那个挑战不可能的人。

2009年,王亚平不顾家人劝阻,报名了女性预备航天员的选拔,过往的空军履历和出色的身体条件让她脱颖而出,次年她顺利成为了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选拔通过还只是第一关,想上太空她还得经历“三种考验”,这任何一种考验放到普通人身上,都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但王亚平却都挺了过来。

第一重考验就是水下训练了,为了适应太空里的失重环境,王亚平要穿着重达240多斤的航天服,在模拟太空失重环境的水槽里训练。
而每次训练,都要持续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王亚平的手和脚都直打颤,吃饭时连碗都端不稳,由于体力消耗太大,训练一次她的体重都会降一两公斤。

第二重考验就是离心机训练,这可以说是王亚平最怕的项目了。每次训练,王亚平的身体都要承受8G的过载量,这相当于8个自身的体重压在自己身前,她的胸前被极度压迫,呼吸也变得困难。

而机器里10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转力让她脸部变形,眼泪止不住地狂飙,每次训练虽然只有几十秒,但由于太过痛苦,就好像度秒如年。
而最后一重考验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不是体能训练,而是理论学习,上太空前,王亚平要学习三十多门物理、天文学功课,那一年里,她废寝忘食,从来没在12点前睡过。

王亚平后来接受采访时,也感叹道:我感觉成为宇航员最难的,就是学习这些课程。这个回答令在场的人都十分意外,毕竟大家都以为,她最受不了的会是离心机训练。
这种白天体能训练,晚上挑灯夜读的日子,王亚平过了三年。2013年,王亚平经过重重选拔,终于如愿以偿和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坐神舟十号飞上了太空。

等真正登陆上太空,王亚平才理解平时艰辛训练的用意,因为这和太空真正的失重比起来,还只是小儿科。

在太空里生活,最难克服的就是无时无刻的失重感,这不仅仅会让身体飘起来,还会让宇航员的身体器官也受到一定影响。
最明显的就是宇航员肌肉和骨骼的变化,由于太空里没有重力,人体用于对抗地心引力的肌肉会迅速萎缩,骨骼没有了承重压力,也会迅速流失骨密度,这时候的宇航员,会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

而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心脏。由于在太空里没有重力的压扯,血液在失重情况下会向人的上半部分聚集,心脏为了维持血液循环,会更强度的工作,这会直接加快心脏的老化。
王亚平在太空呆了半年后,骨密度直接流失了10%,心脏萎缩了接近五分之一,这还是她每天在太空高强度体能训练的结果。

而在太空里,最难熬的还是心理上的压力。毕竟密闭空间有限,王亚平还要和两个大男人生活在一起,总是会有些不便的,而在这里一呆就是大半年,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女儿。

2022年4月16日,当王亚平出舱见到女儿的那一刻,她瞬间热泪盈眶,将手里的星星递给了女儿,她说:“妈妈在太空给你摘星星回来了”。
她想站起来抱一抱女儿,但由于长期待在太空里,她的骨密度下降,前庭系统还不能适应重力环境,所以她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女儿微微一笑。

从太空登陆地球后,王亚平第一时间做了全身检查,结果显示骨密度、心脏、血液循环系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王亚平知道,这些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能尽早回归正常的地球生活,王亚平在之后的半年里,还要每天做检查,一步步加强体能训练,调整身体的状态。

然而状态能调整回来,身体器官的损害却是不可逆的。不过王亚平觉得,能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贡献,这牺牲很值。
现在的她,已经是大校军衔,还是我国妇联的副主席,她现在致力于当一名“太空教师”,将更多航空知识讲给青少年听,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上九天揽月摘星的种子。

1.搜狐网:北大校友| 王亚平: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2.中国新闻网:专访王亚平:“摘星”路上,“她力量”不可替代

3.澎湃新闻:“三八”特辑|传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风——“摘星星的妈妈”航天员王亚平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