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什么?接受日本降书时,何应钦的腰为何弯得比日本人还低?

南京午门风还没起,礼堂里已经热得透。

1945年9月9日 ,时间卡得很整,上午9时整南京“陆军总部大礼堂” 挂起了中、美、英、苏等盟国旗帜,台上是铺得厚重的长桌,台下一排电影机架着三脚架,摄影师把镜头对准正中那把椅子。

坐在那里的人,叫何应钦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 ,当天的头衔是“中国战区受降主官 ”。

走在红地毯上的那队人,日本军服换了礼服,胸前佩章齐整。队列里最惹眼的是冈村宁次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礼堂里一片肃静,卡嗒卡嗒的快门声像在计时。按照既定程序,日本代表签字,中方主官验视、签字,再由日方呈递降书

镜头又一次响,恰好捕住这么一幕:何应钦双手前探,身子向前倾;递交降书的日本军官站得笔直。画面一传播,问题就来了——怎么战胜国代表把腰弯得比投降者还低

那张照片像一根刺,扎在不少人的心口多年。它被拿来当口实,抬出“亲日”“失礼”的旧账。可等你把新闻影片、官方程序表、在场者回忆全摆在桌面,这个“弯腰”的含义,跟不少人的直觉判定,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场仪式不是临时起意。

9月2日 ,日本政府代表已经在密苏里号上签了“对盟国无条件投降”的总文书;9月9日 的南京,是中国战区 范围内的主场受降。主持人选、座次、流程,都有白纸黑字的《受降典礼程序》 。二史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保存着当年文件与影像,能拼回这台“仪式戏”的每一步

台面布局讲究“主次分明”。

台中央是中方受降席,主官端坐

右侧为日方席位,冈村宁次 居前;左侧是盟国观察席,魏德迈 等盟军代表列席。流程也很清楚:奏乐;

宣读日本天皇及政府、大本营 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来文;

冈村宁次 签署中国战区之投降文件;由日方参谋长 呈递降书;

中方主官验视、签字 ;交付复本;

宣告仪式完毕。程序没有写“受降主官起立受降”;

也没有要求“对日方行礼”。主基调是“秩序”“庄严”,不是羞辱戏。

战后各战区照此例行受降,南京这场算规格最高的一场之一。

日方递交的人,外界长期误以为是冈村本人。按照1945年9月10日 《中央日报》的现场报道,签字的是冈村,递交是其参谋长小林浅三郎

中方拿到文本后,再由萧毅肃 (萧参谋长)将中方签名本交还冈村。这个细节挺关键,关系到那一瞬的“身位”与“动作”。

一张照片的错位感

那张常见的黑白照片,构图有两处会误导眼睛。

一处是摄影机的角度 。摄影师在日方席位方向斜侧按下快门,镜头低,往上仰拍。这样一来,站立者的竖线被拉高,坐着的人前倾 的幅度被夸张。

再加上长桌宽、距离远, “双手接递” 这个动作,注定要把上半身探出去。摄影是会骗人的,尤其只截取一个3秒不到 的瞬间。

另一处在程序动作 。根据二史馆保存的新闻影片《南京受降》,可以看到完整的动作连贯:日方代表持降书走近桌前,停在桌边;何应钦坐定、双手伸出 接过文本;接到手里,低头就近核对签名与印鉴 ,再落笔。

这个“低头”的幅度,刚好叠在“前倾接递”的动作上。摄影师抓住了那个合并的瞬间。等他写完字,身子是正直 的。

不少人提到“45度鞠躬 ”。可以核对一下日本代表今井武夫 后来写的回忆。他在《中国的终战 》里说:何应钦“像是要站起来似的,欠了欠身子 还礼”。“欠身”在东亚礼仪词里,就是微微前倾 致意,不是下腰式“鞠躬”。

他用的不是“鞠躬”那个词。这是日本军人自己的笔触。配上新闻片,还原起来就更清楚了:那只是一个回应性的小幅动,动作在一秒 之内,不属于屈服仪式的范畴。

再说一个常识 。民国公文礼节,传递要“双手 ”,接领也要“双手 ”。这是对文书的礼敬,不是对人的俯伏。你去翻那天的其他照片,何应钦接笔、递笔,都是双手

如果只抓一张“前倾”的瞬间,无限放大,就容易把礼仪 的动作,扭成立场 的宣判。

礼与权:谁该起身?谁该献礼?

有一种流行说法,说受降主官理应高高在上,怎么能不站起、还要弯腰?把史料摆在一块儿,这个逻辑就站不住。

《受降典礼程序》 给的是职责划分,不是“羞辱条例”。它要求中方主官验视文本 ,并在一式两份 的降书上签名;日方代表必须起立 恭呈。场上“谁起”“谁坐”,反映的是谁负责 ,不是谁低谁高。你看同年在南宁、芷江、北平 等地的战区受降,主官大多端坐签署,日方代表站立呈递。

这套动作成为战争后期各战区的通例

再看座椅和桌面的安排。中、日双方的桌距拉得比较开,日方官员递交时不能越过桌沿。那对中方主官意味着什么?

要在不移动 的前提下接到文件 。最顺手的做法,就是向前探身 。你如果把这一步解释成“弯腰”,得先回答一个问题:难道他该让日方代表跨越桌面,直接伸到中方怀里吗?那才真叫礼仪失序。

受降不是审判。羞辱性动作 在这套程序里找不到位置。既没有“让对方下跪”的环节,也没有“逼对方磕头”的条款。

1945年9月9日 ,南京礼堂里的脚本,是把侵略者带到历史法庭面前的文书程序 ,不是复仇剧。中方主官的冷静、克制 ,反倒是这个场合的合格姿态。

一张照片,背了太多情绪账

可照片为什么会被当作“罪证”流传这么久?有几层历史情绪交织在上面。

一层是漫长苦难 的记忆。

14年 抗战,数千万人的生死,南京城本身就有一场大屠杀 的血债。到头来,很多人潜意识里期待一场“痛快”的羞辱仪式 。镜头里没有这类场面,于是另找一个“弯腰瞬间”,把它当成情绪出口。历史是冷的,记忆是热的。热的那部分,常常让单张照片背上了它承受不起的解释。

一层是政局更迭 后的叙事改写。战后内战很快开打。

关于国民政府高层的评价,在不同政治语境里发生了断裂何应钦 的名声,本就饱受争议:他早年主张“攘外必先安内 ”,抗战前期在华北对日谈判 中出现过“和战摇摆”的轨迹;战后,冈村宁次 并未在中国被判处重刑,又在日本国内平安终老,这些事实被情绪化解读为“对日宽纵”,再往前一推,就容易把“弯腰照片”拿来当佐证。

可要讲清“东京审判 ”体系里各类战犯的归置、盟军(尤其是美军 )在战后东亚政策的拉扯,那是另一套结构。把这些复杂博弈化约成“一个人弯了腰,所以一切都错了”,史实装不进去。

还有一层是资讯方式 的偏差。大众最熟悉的,往往不是新闻影片,而是二手拼贴 的图文帖。角度剪裁、加粗标题、情绪链式传递,几十年下来,固定了一个“视觉成见 ”。

等你把中社新闻片二史馆 的档案照片一张张翻出来看,会发现何应钦在场上的大部分时间 ,都是端坐正身 ,没有多余动作。那张“弯身瞬间”,确实只是瞬间。

一句“欠身”,一段制度

不妨再把几位当事人的材料摆出来。

日方的今井武夫 ,作为“终战联络 ”的重要军官,后来专写了一本《中国的终战》。他提到何应钦的动作,用的是“欠身 ”,不是“鞠躬”。这和新闻片的画面对得上。

中方的典礼程序 文件,明确“日方代表起立恭呈 ”“中方验视 ”。程序里没有强制中方主官“起立受降”的条款,验视 是职责,端坐 是礼位。

当天的中央日报 报道,把关键动作写得直白:冈村签字,参谋长递交 ,中方验视签字,再由萧毅肃 回递。对这套“来回递交”的动作,双手接递 是民国公文礼节的基线。把它读成对人的谦卑,容易偏题。

说到这,会有人追问:那何应钦有没有“多余”的礼数?

场上还真有一个被人提起的片段:日方入场时,他有一个点头致意 的动作。这个小动作在日本军人回忆里被记下了;在中方的新闻片里,不显突兀。

把“点头”理解为“礼貌性的回应”更贴切。受降不是仇杀,节制 也是一种对胜利者身份的把握。

被剪掉的“宽恕”与“惩罚”

还有一个让照片背锅的背景,是战后惩处 的讨论。很多人把“冈村宁次未受中国重判”这件事,直接连到了“何应钦的态度”。

史料上,冈村在东京审判 中属于B、C级战犯 的范畴,并未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罪 ;中国方面曾有起诉意向,但在盟军总体框架下未进入 判决程序。战后政治的复杂度,超出了“一个军人如何弯腰”的解释力。

何应钦本人战后在台湾,写过《八年抗战之经过 》。

他谈南京受降,着墨不多,基本沿着“程序签字接递 ”的顺序回忆。对“弯腰”这件事,他没有特别申辩。看得出来,他把那天当作军务流程的完成 ,不是个人表演场。这种心态放在职业军人 的处世逻辑里,挺寻常。

把细节抠干净:那天礼堂里的语气,是 还是

更像是“有棱角的冷静 ”。桌子的距离、文书的重量、镜头的角度,加上仪式的节拍,共同决定了一个动作的形状。

那不是屈服,是程序的姿势

参考资料: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九·九南京受降——档案与影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南京受降》(1945),中国国家档案馆藏,央视《国家记忆》栏目多次播出片段.3. 人民日报:铭记抗战胜利,珍爱和平正义——南京受降史料梳理(2015-09-09).
4. 新华网:南京受降历史影像与档案专题(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2015年).
5. 今井武夫:中国的终战(中文版节译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影印本资料辑,参见原日文版“支那終戦の記録”).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5

标签:历史   日本人   日本   真相   日方   南京   中方   中国   动作   程序   战区   战后   代表   新闻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