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拉锯战从2022年就开始升级,美国通过层层出口管制试图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设备和技术。
2023年9月,美国商务部推出针对3纳米以下工艺、量子计算部件以及材料设备的许可要求,荷兰也随之调整政策,ASML对部分光刻机出口设置审批门槛。
这直接影响了中国芯片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尤其对依赖进口设备的工厂造成压力。全球供应链本就紧密相连,中国作为最大半导体市场,外部限制一度让本土企业面临调整挑战。但随着高层对话成果落地,美国在某些领域开始松动,这标志着局面出现转折。

光刻机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工具,其供应中断曾被视为最大隐患。ASML的1970i和1980i型号是中国晶圆厂维持成熟工艺的主力,这些设备支持28纳米以上节点的生产,过去几年累计交付数百台,占中国市场份额近两成。
2023年管制升级后,这些老型号出口需逐笔审批,代理商和工厂一度担忧维护零件延误,导致设备利用率下降,甚至闲置风险上升。
相比早期DUV系统,这些型号在光学精度和产能上已有优化,1970i通过多重曝光技术提升分辨率,1980i则加强了叠层控制,产量提高约15%。但审批不确定性让生产线规划复杂化,许多企业转向库存管理,避免突发停工。

华为在这一过程中承受最大冲击,作为中国科技骨干,其处理器和AI芯片发展深受实体清单影响。
2020年后,华为无法从台积电获取5纳米产品,转向本土链条,2023年麒麟9000s问世,通过堆栈设计实现性能接近7纳米,功耗优化10%。
但2023年新规锁定量子支持系统和材料,进一步放大供应链中断担忧。低温冷却装置和晶圆检测工具被管制,这些部件精度从微米级到纳米级演进,缺失会延缓实验室验证。
华为最怕的正是高端节点卡住,无法快速迭代Ascend系列,2024年910C推出时计算密度提升20%,但仍需部分进口支持。

美国措施扩展到GAAFET晶体管和3D打印设备,这些技术在架构创新中关键。GAAFET比FinFET漏电流低30%,适用于2纳米以下,中国研究机构原本通过合作推进原型,管制后本土开发加速,中科院2024年原型性能接近国际,量产周期虽长但差距缩小。
3D打印用于快速验证,管制影响实验室到工厂过渡,长江存储由此优化工具,从128层闪存到2024年192层,密度提高50%。澳门纳入审查范围,更扩大了地理影响,任何中国元素交易需额外评估,与之前仅限内地不同,增加物流成本。

荷兰跟进被视为美国压力结果,外贸部门以安全为名调整,但ASML高层指出经济因素主导,中国市场2023年营收占比29%,2024年虽下滑10%但仍超25%。1970i许可要求生效仅一天缓冲,工厂紧急备件,工程师调整参数防波动。
相比2022年实体焦点,2023年生态覆盖更广,推动本土投资。高盛评估本土光刻机从65纳米向28纳米推进,投入数百亿美元,时间压缩到十年,通过激光源和镜组迭代实现。

面对这些,光刻设备闲置一度成现实威胁,若许可拖延,投资机型因零件缺口效率降20%。华为供应链中断放大,2024年Mate手机自给率达80%,提升30%,设计和材料替代功不可没。
材料管制从硅片到光刻胶卡住,本土供应商2024年纯度达99.9%,比2022年高1.9%。量子限制具体到检测设备,均匀度提升15%,本土北方华创沉积工具迭代填补。

2025年10月底,中美釜山会晤后,局面逆转。美国同意一年暂停部分关税和管制,从11月10日起生效,中国相应暂停镓锗锑出口限制,到2026年11月。
这直接缓解光刻机供应压力,ASML股价回升,工厂维护恢复正常,避免变废铁结局。华为供应链压力减轻,自给率向70%推进,Ascend 2025年出货预计70万片,比2024年增长30%。

美国共和党议员称赞特朗普拒绝英伟达芯片出口,但实际协议显示让步。荷兰官员相信芯片供应恢复,全球链条受益。中国新出口措施影响格局,但暂停实施缓解紧张。
本土AI芯片如Cambricon营收增长4347%,百度Kunlun规模化,阿里PPU成本低40%。英伟达H20修改绕过管制,但中国已垂直整合,出口控制未阻挡进步。

中国在封锁下爆发创新,从5G到空间站均突破。芯片领域亦然,短期压力长期转化为优势。美国措施如今成笑柄,中国道路愈发清晰。
协议签署后,华为芯片产量回升,核心壁垒虽存但空间扩大。这一变化重塑格局,中国科技自主更坚实。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