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驼铃古道的回响在敦煌壁画上泛起涟漪,当烽火台的残垣在长城脊背上投下剪影,这些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基因图谱的文化遗产,始终在世人心中闪耀着璀璨光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工业遗产”,如同蒙尘的璞玉,直到近年来才逐渐褪去历史的雾霭,显露出独特的价值,甚至催生出一股探寻工业文明的旅游热潮。
曾几何时,工业建筑与遗址在大众认知里,不过是锈迹斑斑的钢铁丛林,是缺乏美学价值的庞大废墟。那些轰鸣着创造过时代辉煌的厂房、设备,一旦沉寂便被贴上 “无用” 的标签,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瓦砾,连同无数劳动者的汗水与记忆,永远消逝在城市化进程的尘埃里。
但时代的浪潮正悄然改写着这一局面。
2018 年,我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发布,如同一声春雷,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百年兵工传奇、汉阳铁厂的近代工业觉醒、京张铁路的 “人” 字智慧,以及玉门油矿的石油工业先驱精神,一同纳入国家记忆的宝库。
如今的玉门油矿,生锈的井架在祁连山下倔强挺立,沉默的输油管道蜿蜒如凝固的历史长卷,曾经的荣光早已淬炼为中国石油工业的精神图腾,吸引着无数人跨越山海,只为触摸那段滚烫的岁月。
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依奇克里克油田与泽普石化厂同样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它们能否延续工业文明的火种,蜕变为新时代的工业遗产?这一疑问,牵动着无数关注者的心。
依奇克里克油田,宛如一颗镶嵌在天山南麓褶皱里的工业明珠。1958 年 10 月,当第一口油井喷涌而出时,这片荒芜的戈壁瞬间沸腾。它不仅是塔里木盆地首个大规模开发的油田,更构建起一套涵盖开采、炼制、生活的完整工业体系。东西 30 公里、南北 200 公里的矿区版图上,401 区、501 区、601 区如星罗棋布的工业堡垒,而依奇克里克生活区则是这片钢铁森林里的 “绿洲”。
鼎盛时期,2000 多名职工在这里扎根,学校书声琅琅,工人干劲热火朝天,7 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错落有致,构成了戈壁滩上独一无二的工业小城。
然而,资源的枯竭如同不可抗拒的宿命,1987 年,油田逐渐停摆,曾经的喧嚣化作寂静。如今,寂静无声的断壁残垣仿佛在诉说着 “铁人式” 的开拓精神;斑驳的指示牌上,褪色的文字试图重现当年 “万人会战” 的壮阔图景,这些遗存都在等待着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泽普石化厂,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 “工业奇迹”。
作为国家 “七五” 重点扶贫项目,1986至1989年,泽普石化厂建设者们顶着戈壁风沙日晒,常压、化肥与催化重整装置相继试车成功,为南疆大地注入发展动能。9 套主装置与完备的辅助系统,如同精密的工业齿轮,推动着南疆三地州的经济巨轮滚滚向前,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中流砥柱。
紧跟炼化产业升级的浪潮,这座承载着无数人青春记忆的炼化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幕。
从工业遗产的价值维度审视,二者均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依奇克里克油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 “白手起家” 的鲜活教材,其勘探技术的突破、戈壁工业社区的构建,堪称人类战胜大自然的珍贵样本。
泽普石化厂则见证了国家扶贫战略与工业化进程的深度融合,装置工艺的迭代史更是一部生动的化工技术演进史。
放眼全国,玉门油田转型为 “铁人精神” 教育基地,隆昌气矿变身为工业文化博物馆,这些成功案例无不证明:当工业遗存与文化创意、旅游体验深度融合,便能重获新生。
2021 年,塔里木油田克拉 2 井、塔中一井入选中国石油首批工业文化遗产,更为依奇克里克与泽普石化厂点亮了前行的灯塔 。。。#塔西南往事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