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年轻人疯了?35元网红面包排队抢,68元吐司卖断货,真不差钱

价格堪比一线城市,名字读不顺的网红面包,正在成为小城年轻人的消费新宠。

对北上广的年轻人来说,追逐潮流的成本很低,有时只要下楼即可、点外卖即可,小城市的消费者则不得不忍受一定的时间差,等待网红门店开到自己的城市。

这种希望与大城市同步享受的诉求,带动了小城生活升级的热潮。于是,许多连锁品牌进驻小城,于是,“主理人面包”也来了。

进入11月后,住在三四线城市的许多年轻人未必喝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未必吃了冬天的第一根糖葫芦,却啃上了秋冬的第一口面包。

原因无他,网红面包节开到家门口了。11月2日,连云港宣布举办首届城市面包节,而在近半个月内,还有盐城、淮安、乐清等多个城市举办,面包节俨然成为了秋冬活动新宠。

面包节下沉:从北上广到小城市的“消费平权”

作为去年曾在北京上海爆火的美食集市活动,面包节一度被视为大都市独有的消费泡沫奇观。它开在上海时被调侃“不愧是沪币”,排队一小时只为获取30元买一个巴掌大面包的资格。

不少人认为,被贴上洋气、高档标签的面包节,以及活动上那些小众网红面包店只适合大城市的消费观。

可现实是,当它们走出三里屯与静安寺,保持一线城市的价格开到全国各地的建设路与新华街后,网红面包仍旧受着追捧与青睐。

在不少城市,面包节的号召力高于预期,它对年轻人而言就像是另类赶大集。

据新会发布报道,今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举办的首届Chill Power面包节在5天内吸引客流近10万人次,消费总额近500万元。

面包节曾被认为是大都市专属,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精致网红面包店只开在北上广深杭,然而随着这类店铺的扩张与下沉,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短。

名单与价格:小城面包节的城市差异与消费共识

如果把北京上海的面包节商家名单、热门面包名单,与三四线城市的名单摆在一块对比,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可能根本无法看出它们的差别,只能看出商家数量多少的不同。

因为一眼望去,这些名单共享着极为相似的店名、面包名。

十家小众高端面包店里,得有四家叫XX山丘、X野面包,三家叫XX Bakery,还有三家是英文叠词名类似mumu、fufu。

卖得火爆的面包产品名字一个赛一个长,栗子可可蒙布朗、杏仁朗姆橙皮可颂、摩洛哥酸椒牛肉恰巴塔,中国人念不顺,外国人看了更是一晕。

“新中式”品类是各地面包节上噱头十足的常客,钵钵鸡、猪肉酸菜、折耳根、木姜子牛肉等中餐里的搭配,被包进了碱水包里、抹在了酸面包上。

同样共享的还有价格,三四线城市面包节的价格与北上广相似,单品集中在10元-40元的区间,20元左右居多。

有生活在四线城市的网友调侃,自己的烘焙认知有限,所有甜品在自己眼里只分为三个品类:面包、蛋糕、蛋挞。

走进新开的网红面包店,就像是从烘焙的农耕时代直接跨越到了信息时代,身边全是布里欧斯、卡仕达等新鲜词汇。

消费升级:小城青年的“幸福感碎片”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烘焙品类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烘焙门店数已达33.8万家,但行业格局高度分散。

其中,门店数在5家以下的品牌占比19.5%,5-30家的品牌占比高达49.3%。

这指向了当下网红烘焙店的另一大特点:门店小小、规模小小,但声量巨大。

社交效应对此的影响功不可没,不可否认,跟风心态、图新鲜的好奇心理推动了面包节的走红。

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只能拍照打卡的其他潮流活动,面包节及网红面包店提供了一种具象化的美好生活样本。

面包店的香气、暖黄的灯光向来能带给人温馨富足的联想,它本就是一个传统典型的氛围感消费地,该品类很容易与幸福、满足等情绪价值挂钩。

如今新一批普遍以现烤现卖为特点的网红烘焙店,相当于把传统面包店的氛围感再度重现,打造成了卖点之一。

与华丽的感官冲击相比,一些烘焙单品的价格并没有昂贵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填满果酱与开心果的大蛋挞15元左右、覆满巧克力与可可粉的大欧包25左右。

相当于年轻人可以在人均50元内购买到拼凑“幸福感的碎片”,且这“碎片”还能吃饱。

网红面包店在小城市的走红,并非孤立的烘焙圈现象,而是一个广泛的宏观趋势。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GDP“千亿县”总数已经超过60个。今年前三季度,包括镇区和乡村的县乡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8.8%,足见县乡市场已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县城居民对品质化、新体验的需求在显著增长,从火爆的山姆代购到山姆会员店,反映出县域消费扩容提质的内在动力。

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供应链提供了基础保障。例如,集采集配、统仓统配等模式的优化,让大品牌布局县域市场的成本大幅降低。

此外,“千集万店”改造持续推进,县域商业配套更加健全,也为大品牌的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只是烘焙行业,放眼整个消费市场,星巴克、海底捞等知名连锁品牌争相入驻县城;围炉煮茶、滑雪攀岩、明星演唱会等在三、四线城市方兴未艾。

有机构预测,至2030年,我国个人消费规模将高达65.3万亿元,其中超过66% 的增长将来自包括三线及以下城市、县乡市场在内的下沉市场。

理性看待:消费热潮下的冷思考

在绍兴,近期再现“排队热”,“奶皮子冰糖葫芦”店前排起长龙,原材料供不应求;新式茶饮店开业,买一杯奶茶的等待时长超过7小时。

这种“排队数小时买网红产品”的消费行为已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口味,成为年轻消费者一种社交货币和心理安慰剂。

通过购买网红产品,年轻人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更在社交圈中获得了话题和认同感。

绍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宋潞平指出,一方面,长长的队伍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广告,有些人会认为“这么多人愿意花时间等待,这东西肯定错不了”,排队能降低决策成本和试错风险。

另一方面,对商家而言,排队是一种高效的营销工具,能制造稀缺度,提升品牌价值。

但“排队热”背后也应该有冷思考,短暂的排队热潮并不能等同于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和认可,消费者应该擦亮双眼,作出更理性的消费选择。

小城青年追逐网红面包的背后,是消费平权的诉求:当一线城市的消费风尚通过成熟的供应链和商业渠道下沉,小城消费者也得以同步享受与大都市无异的消费体验。

长长的队伍不仅是对美食的渴望,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投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美食   吐司   县城   面包   年轻人   城市   面包店   小城   品类   品牌   价格   山姆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