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拍戏录到动情处究竟会不会有“反应”?
不少网友认为是有的,毕竟演员是也不是神,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
那么真有生理反应又该如何处理呢?
有人说,男演员统一拿胶带“缠死”,其它时候如果要拍吻戏就吃大蒜、韭菜就不会有反应了。
可有这样一位怪人,她不仅丝毫不避讳这些生理反应,且在回应的时候还十分淡然,称自己只会考虑如何用心对待每一个角色。
那么问题来了,真滴有这样的人吗?
有,她就是刘亦菲。
刘亦菲
要搞清楚刘亦菲究竟会不会“动情”,就要从她的演艺生涯说起。
2016年拍摄《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时。
有一场她饰演的狐妖在水下救男主的戏,青岛水族馆的拍摄水温只有10度左右,她每天要在水里泡6个小时以上。
起初她总因冷水刺激皱眉,导演提醒狐妖救人心切,不会在意水温,她便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水下无表”,直到嘴唇冻得发紫,也没让角色露出一丝狼狈。
刘亦菲
那场戏拍了72小时,杀青后她坐在岸边发呆,连话都说不出,可接受采访时只说,角色需要,没什么好抱怨的。
这种“角色优先”的态度,早在她拍《花木兰》时就已深入人心。
2018年为贴合角色,她提前半年进入训练营,每天进行6小时武术训练、4小时马术练习,还专门学习古代兵法。
刘亦菲
剧本里花木兰有段“隐忍落泪”的戏,她为找到“哭而不崩”的情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读剧本,甚至去查阅北魏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
最终呈现出的镜头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落下,完美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
她曾在《鲁豫有约》里说,拍戏的时候我只有角色,没有我。
这句话不是口号,当她把自己完全交给角色时,所谓的“生理反应”、“尴尬情绪”,自然成了可以调控的细节。
刘亦菲
这也正是她的底气,专业的演员,从不会让个人情绪凌驾于角色需求之上。
其他演员的“亲密戏困扰”,更显刘亦菲的“去自我化”专业
同样面对亲密戏,不同演员的反应截然不同,也更能凸显刘亦菲的“去自我化”有多难得。
1998年《还珠格格》拍摄期间,周杰与林心如的一场吻戏引发巨大争议。
周杰
林心如后来在2004年《康熙来了》中透露,原本导演要求浅吻即可,但周杰却强行顶开她的牙关,让她当场愣住。
这场戏不仅让部分观众将《还珠格格》调侃为“颜色剧”,更让周杰的演艺生涯急转直下。
多年后他在采访中无奈表示,不真吻观众觉得假,真吻又让对手不舒服,太难了。
2006年拍摄《门徒》时,吴彦祖与何美钿的水下吻戏同样充满“个人情绪”。
吴彦祖与何美钿
那场戏在泰国曼谷的水上片场拍摄,两人穿着性感泳衣,导演为追求“极致诱惑”,要求他们反复拍摄不同角度的亲密镜头,足足拍了3小时。
直到导演喊卡,何美钿立刻上岸裹紧浴巾,吴彦祖却还在水里发呆,眼神里满是未褪去的动情。
何美钿后来在2018年的访谈中回忆,他那天状态很投入,结束后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这些案例里,有争议、有动情、有担忧。
刘亦菲
可刘亦菲呢?却始终把角色需求放在第一位,不让个人情绪或外界目光干扰表演。
刘亦菲“吻戏无生理反应”的回应,从不是空口谈专业,《玫瑰的故事》里的表演就是最直接的实证。
2023年8月,该剧在上海外滩的一家咖啡馆拍摄第一场戏,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与彭冠英饰演的方协文初次见面,就有一场长达30秒的深吻戏。
彼时两人刚认识不到24小时,连彼此的性格都没摸清,导演还担心“会尴尬”,没想到开机后,刘亦菲迅速进入状态。
刘亦菲
她眼神里带着黄亦玫的倔强与心动,手指轻轻搭在彭冠英的肩上,吻得克制却充满张力,一条就过。
更难得的是,吻戏没有沦为“博眼球的工具。
刘亦菲曾在宣传会上解释,黄亦玫是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吻戏是她表达情绪的方式,不是为了尺度而尺度。
比如第3集那场雨中吻戏,她特意要求加了雨水打湿头发的细节,让黄亦玫的脆弱与勇敢更真实。
正是这份对角色的精准把控,让《玫瑰的故事》打破了“大尺度吻戏=不纯洁”的偏见。
刘亦菲
在刘亦菲眼里,表演从不是应付工作,而是一场灵魂探险。
1997年,10岁的她在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时,就对表演产生了兴趣。
每次看话剧,她都会把自己代入角色,琢磨如果是我,会怎么说这句话、做这个动作。
2002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后,她的专业课老师崔新琴曾在采访中说,刘亦菲对角色的理解很深入。
刘亦菲
她不会只背台词,还会去查角色的时代背景、生活习惯,甚至为了一个小动作,反复练习几十遍。
这种“探险精神”在她拍《梦华录》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演好宋代茶坊老板娘赵盼儿,她专门请了非遗传承人学习宋代点茶,从碾茶、罗茶到注汤、击拂,每个步骤都练了两个月,直到能熟练打出“乳花”。
剧中有场赵盼儿“斗茶”的戏,她不仅完成了点茶的整套动作,还通过眼神、手势的细节,把赵盼儿的自信与从容传递得淋漓尽致。
刘亦菲
对她而言,表演的核心不是讨好观众,而是表达情感。
《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背叛、事业的成功与挫折,刘亦菲通过细腻的表演,把这个角色的“敢爱敢恨”传递给了观众。
当表演成为灵魂级的投入时,所谓的“生理反应”自然成了无关紧要的细节。
她不屑纠结这些,因为她的注意力早已放在了如何让角色活起来上。
这正是她与其他演员的本质区别。
她知道自己是演员,不是被审视的对象,更知道表演的核心是角色,不是博眼球的工具。
刘亦菲的回应,像一盏灯,照亮了女演员的专业之路,只要坚守初心,专注角色,就能打破所有偏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正所谓,一个好演员,从来都不需要用“回避敏感问题”来证明自己。
她们用作品说话,用专业发声,这就够了。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