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这家公司几乎凭一己之力,把曾经遥不可及的专业航拍拉到了普通人的手边,让“天空视角”从电影特效变成了我们朋友圈的日常。它定义了一种范式,一种关于“空中可能性”的想象。
而在另一条赛道上,影石则悄悄干了另一件酷事,它用“先拍后取景”的全景技术,把创作的自由还给了用户,定义了一种“创意自由”的新范式。
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定义着自己的世界,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当双方都发现自家的地盘增长开始变得缓慢,天空不再无限广阔时,一场无法避免的碰撞开始了,它们闯入了对方最核心的领地,这不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之争,而是背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造物”哲学的正面硬刚。
大疆的骨子里,流淌着的是纯粹的“工程师文化”的血液。在这里,技术的实现是第一位的,产品本身就是圣经。他们的产品开发,像是一场严谨的科学实验,目标是把每一个功能都打磨到极致可靠。看看他们的产品经理团队吧,几乎清一色都是深厚技术和工程背景出身,他们思考问题的起点,永远是“这个功能技术上如何实现得最牛”。
这种文化强大到什么地步?即便是从大疆走出去的员工创业,也依然带着这种烙印,将无人机上的陀螺仪防抖技术,应用到了3D打印机领域,再次创造了一个技术驱动的奇迹。而大疆创始人汪滔对影石表现出的高度警惕,也恰恰说明了他对这种不同物种的敏锐嗅觉。
而影石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版本。他们的企业文化,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用户共创社区。产品开发的起点,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参数,而是用户在某个具体场景下的苦恼和渴望。
他们的产品团队里,坐着不少摄影师这样的创作者,他们更关心“我们为什么要实现这个功能”以及“这个功能到底能帮谁解决问题”。
这种“场景化思维”让影石的产品充满了人情味。比如,他们会听取摩托车骑行社群的建议,通过一次软件更新,就为视频加上了“车牌自动打码”的功能。用户自己DIY的3D打印配件,如果足够好用,甚至可能被官方吸纳,变成正式产品的一部分。
影石的创始人刘靖康,一个在学生时代就因技术能力出名的年轻人,却清醒地认识到,他的目标“不是成为另一个大疆”,而是要“创造新事物并生存下来”。他曾坦言,与大疆的竞争既是不幸也是幸运,关键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不同的基因,自然催生出两条截然不同的产品路径,大疆习惯用无懈可击的硬件性能来定义产品的价值,告诉你这就是“完美画面”。而影石则更倾向于用聪明的软件和算法来解放用户的想象力,告诉你这里有“无限玩法”。
这场路径之争,在全景相机这个正面战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疆杀入这个领域的方式,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它推出的全景相机Osmo360,就像一位全副武装的重甲骑士,浑身上下都堆满了顶级的硬件规格——8K分辨率、10bitD-LogM色彩标准,每一个参数都在宣告“画质优先”的硬核实力。
更要命的是,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它的定价极具侵略性,往往比同类竞品还要低,一上市就取得了可观的销量,直捣影石的腹地。
然而,这种纯粹的硬件导向,也让大疆的部分产品被贴上了“过度技术化”的标签,有时候,为了追求技术的极致,反而牺牲了用户最基础的操作便捷性。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能说明问题:影石的全景相机镜头,用户可以自己轻松更换。而大疆的同类产品,一旦损坏,就必须返厂维修。
影石在这场防御战中,亮出的武器并非硬件参数,而是他们精心构筑的软件壁垒。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先拍摄后取景”带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便利性,以及背后由AI驱动的强大后期处理和自动剪辑功能。说白了,影石在努力让创作这件事变得像玩游戏一样简单有趣。
他们还通过与徕卡这样的传统影像大厂合作,在软件层面赋予产品独特的色彩和质感,提供硬件之外的增值体验。但影石的短板也同样明显,当他们试图反攻无人机市场时,在飞控、动力系统这些核心硬件技术上,依然需要时间去追赶那位遥遥领先的巨人。
不过,有意思的是,大疆自己的一次巨大成功,恰恰反证了单一路径的局限性。Pocket3的火爆,正是因为它的产品经理精准地抓住了非专业用户的影像需求,用“一键横竖屏切换”这样极其便捷的功能设计,而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参数,敲开了大众市场的大门。
为什么这场战争会在此时此刻爆发?答案很简单:两家公司都触摸到了各自领域增长的天花板,共同的焦虑把他们推向了对方的战场。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增速已经放缓到个位数,整个行业进入了平台期。连大疆官方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市场正在趋于饱和,对于一个习惯了高速飞行的巨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另一边的影石,虽然在2022至2024年间实现了超过65%的营收复合增长,并且成功登陆科创板,但近期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净利润增长几乎停滞。从一个细分品类的冠军,到一个能够持续增长的平台型公司,影石迫切需要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战略镜像”画面。
影石带着自己“软件解放创意”的哲学,和“先飞行后取景”的全景视角,杀入了由硬件性能主导的无人机市场。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玩法,去改造一个成熟但略显沉闷的领域。它的全景无人机A1一经推出,立刻在资本市场引发了积极的反应。
而大疆则挥舞着“工程极致”和“硬件性能”的大棒,闯入了影石的核心领地全景相机市场,并且已经筹备多时,预计年内就会发布其首款全景无人机。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自己成熟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去收割一个已经被教育成熟的新兴市场。
市场对这场竞争的预期也走向了两极:要么是挑战者颠覆旧王,要么是新贵被巨头吸收。但这很可能不是一场能够速战速速决的拳击赛,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影石需要拼命补上硬件的短板,而大疆则需要反思如何优化那些被技术光环掩盖的用户体验。
这场对决,让人想起了汽车工业史上福特与斯隆的著名竞争,福特用標準化的T型车让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实现了普及化,而通用汽车的斯隆则通过多品牌和年度改款,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细分需求。这背后,同样是两种不同的商业哲学。
最终的胜负手,或许在于一个学术概念——“组织双重能力”。也就是说,谁能更好地一边利用好自己现有的优势,一边又能勇敢地探索全新的领域。
对于大疆和影石来说,未来的赢家,不会是那个固执地坚守自己最初信条的一方,而是那个能够率先将“工程的极致可靠”与“场景的深刻洞察”完美融合的公司。
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和创作者而言,这场神仙打架的过程,本身就将极大地推动整个影像行业的进化,催生出更多更好用、也更好玩的工具。这,或许才是这场竞争最大的意义所在。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