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
民俗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秋分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凉爽的秋季,在这一节气的清晨或傍晚,人们能从风中感受到秋凉之意。
秋分习俗
1
祭秋月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帝王就有了秋分祭月的习俗,以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祭月的习俗后来传至民间,并逐渐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中秋节),形成了“拜月”“赏月”的习俗。
2
吃秋菜
古人在秋分这天吃秋菜,祈求家宅安宁,身体安康。“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
3
品秋蟹
秋分时节,蟹肉肥美。螃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等成分。但螃蟹性寒,切勿大量食用。
4
粘雀嘴
秋分这一天,很多农村地区有煮汤圆的习俗,除了自己食用,还要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养生方法
秋分是热转凉的交接时期,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下降,雨量减少,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燥气明显。
秋分之前,尚有暑热的余气,多见温燥;秋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这时通常会出现口鼻咽喉痛痒、指甲头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秋燥表现,缓解秋燥是秋分养生的关键。同时,人体的生命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秋分后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饮食起居、养生保健等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1
穴位保健
肺与秋气相通应,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秋分穴位养生以“补养肺气”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肺俞穴和大肠俞穴。
肺俞穴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输注背部之处,与肺脏内外相应,是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按摩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等作用。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每晚临睡前端坐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敲背部肺俞穴数十下,同时用手掌在背部两侧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大肠俞穴
大肠俞为手阳明大肠经经气汇聚之处。大肠为“传导之官”,能调节水液代谢。按压该穴位能缓解肠道不适等症状,便秘的时候要重点按压此穴位。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双手上下擦揉两侧大肠俞穴,每次3~5分钟,以局部自觉温热感为宜。
2
养生小妙招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大便干结、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针对大便干燥,可用中药脐贴和揉腹搓腰法推拿。
中药脐贴
材料:锁阳10克,大黄5克,艾绒5克,蜂蜜适量。
功效:润肠通便。
操作方法: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将锁阳、大黄打成粉,放入适量蜂蜜、艾绒,调成膏状。取少量药膏加热后放在纱布上,敷于神阙穴,待冷却后更换,每次敷10~15分钟,1周3~5次。
揉腹搓腰
部位:腹部,腰骶部,支沟穴。支沟穴位于前臂背侧,在手腕关节上3寸(4横指)处,为通便要穴。
功效:行气通腑。
操作方法:先将双手搓热,掌根置于腹部(肚脐)由里往外逆时针、顺时针方向交替按揉约5分钟。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支沟穴约5~10分钟。最后,再次搓热双手,掌根置于腰骶部,反复搓热,约5分钟即可。若老年人皮肤干燥,可以将精油涂于操作者的掌根。
3
药膳调理
以下推荐5款适合秋季食用的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不宜隔夜食用,当日煮当日喝最佳。在食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石斛沙参炖鸡汤
材料:石斛15克,沙参15克,茯苓15克,土鸡(去皮)250克,生姜2片,食盐适量。
做法:土鸡洗净去皮,斩成小块备用。将石斛、茯苓、沙参洗净备用。所有材料一并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先大火煲沸,再改小火煲1小时左右,加入少量食盐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祛痰止咳。
山药党参猪肺汤
材料:猪肺半个,党参、山药各15克,蜜枣2个,食盐适量。
做法:猪肺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翻炒沥干水分。党参、山药、蜜枣洗净备用。煲中加水适量,将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煲内,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继续煲1小时,最后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肺固表,益气健脾。
太子参玉竹煲排骨
材料:猪排骨300克,太子参10克,玉竹15克,生姜2片,食盐适量。
做法:太子参、玉竹提前30分钟泡水备用。猪排骨切块,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上述材料全部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气养阴,润肺止咳。
山药百合粥
材料:大米100克,山药片、百合各20克。
做法:山药、百合洗净,清水浸泡3小时备用。大米淘洗干净备用。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煮30分钟,成粥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化痰止咳,强健脾肺。
乌梅菊花茶
材料:乌梅9克,菊花5克,生甘草3克。
做法:乌梅、菊花、生甘草一同放入茶壶中,加入清水煮沸。过滤取汁,即可饮用。
功效:润肺防燥。
来源:中国中医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