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餐厅的经营战跨越了漫长的三周后尘埃落定。在这个微缩的市场战争中,与其说《一饭封神》是一档烹饪竞技节目,倒不如说是一场市场营销学的商战。在这场消解后厨烹饪能力的模拟中,却折射出中国餐饮的崩坏乱象。
与混乱的《一饭封神》不同,《黑白大厨》中的四家餐厅面对的场景异常的简洁。大胃王吃播主拥有无限的金钱,用来模拟现实中一轮又一轮的经营状态,菜品的味道直接影响到是否复购。四家餐厅单道菜的价格都在百元左右,最便宜的为 15000 韩元(约 78元),最贵的为 58000 韩元(约 300 元)。
回看《一饭封神》,虽然用明星效应模拟了餐厅经营前 KOL 推荐的机制,点赞模拟社交软件中大众食客推荐的效果。但四种身份的顾客群体都只拥有 100 元。这对于餐厅而言是极大的限制,过低的消费能力,决定了餐厅只能为了营业额迎合消费者。从设置上来看,《黑白大厨》是一条街道上四家风格各异的餐厅,拥有自主定价权。而《一饭封神》则是消解了各类身份,固定消费能力后更接近美食节的场域,而非是餐厅经营。
我们从这个“经营战”想要达到的考核目的分析《一饭封神》的赛制,考核什么,无非有三:味觉体验、菜品稳定性、经营策略。而将这些中国顶尖餐厅的主厨们塞入一个不伦不类的美食节场景时,不仅给主厨套上枷锁,错位观众的期待。而且将这三个目的一一消解,变得毫无意义。
从博弈论看,设定为固定金额便将自由竞争变成了零和博弈,即买了一家的东西买不起别家的。而作为食客难免产生想要多尝一些菜,从而寻找新的办法,拼单便产生了。节目组设置的四组身份,从消费决策来说相差无几。从节目内容和部分博主的 vlog 来看,这种行为确实大量存在。而从最后的经营额更是说明了问题,所有餐厅的经营额都均匀地分布在所有金钱 20000 元的四分之一 5000 元左右。最高为 5200 元,最低为 4462 元,差距不过是 738 元,平摊到每一轮差距则更小。这个现象的背后意味着主厨们做出什么样的料理、料理的风味如何都不再重要,因为是都会想方设法地通过拼单来购买。于此,考核的目的一彻底失效。
菜品稳定性的考核必须通过复购产生。而碍于百元的预算,产生复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同于《黑白大厨》同一批人之间传播的口碑直接影响,点赞的机制在面对新一轮新奇的食客是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多时候设置越少才是限制越少更接近真实。最后讨论到经营策略,无论是《一饭封神》还是《黑白大厨》皆是以成交额为最终指标而非利润。这让微缩长期经营策略变成了短期策略的桌面游戏。在节目中,我们也观察到为了成交额不顾成本,最终产生价格战、恶性竞争、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存在,而这也恰恰映射了现阶段中国餐饮崩坏破碎的现状。
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从各个餐厅采取的策略管中窥豹,给予现实餐厅一些经营建议。我们先来看看各个餐厅的策略中暗含的市场营销策略。
在四轮表现中,小花儿的厨房是最稳定、更改最少的餐厅,其策略背后是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和决策简化(Choice Simplification)。38 元的猪扒饭在消费者心里作为价格锚点后,便会自动换算成 套餐的价格 55 元 - 猪扒饭的价格 38 元= 17 元=小龙虾(25 元)+杨梅紫苏冰沙(15 元)。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真正的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在预算有限的场景中,往往需要进行复杂的决策。面对过多选择时,消费者会产生决策疲劳。降低决策成本,则更具现实意义。过多的菜品、厚重的菜单本,只会让食客决策困难;很多时候,消费者需要吃什么,是需要餐厅决定的。
非尝主厨的经营策略称得上是精致餐饮行业经营的模板。稀缺性原则(Scarcity)与游戏化营销(Gamification)的主线就是让餐厅独特。隐藏菜单制造了一种“信息稀缺”和“获取门槛”,隐藏菜单的不确定惊喜感是强大的行为驱动因素。
价值定价(Value-Based Pricing)是帅师傅坚持的准则。用产品的质量推定价格,坚持“高品质、不降价”,这在良性竞争市场中往往是无往不利的准则。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在价值推定的基准线上,增添附加值、打造品牌价值、出彩的关键。
来到最具争议的流水席团队,某种意义上来说,犯了许多餐厅经营的禁忌。这种摧毁不仅仅是对餐厅本身的,对市场的冲击更会超出想象。
“一块钱莫吉托”到底能不能引流?答案其实是可以的。但在综艺场景中,产品和餐厅是并不绑定的,消费者可以在流水席买饮品,在其他餐厅中购买料理。而帅小厨的小馆,就来得聪明地多。在提供双瓜汁的同时,说明与红烧肉的相互匹配,将流量转化为实际的销售额。
频繁的价格改动,对经营来说是死局。商业中,公平感(Fairness) 是客户信任的基石。早期客户发现后期客户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通常的产品时,对餐厅的不公平感会极大地摧毁复购的意愿。这样的现象在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中,尤为明显。不同于长期经营的决策,在综艺中的短期策略并不能直接体现出对于餐厅造成的伤害,但对于市场的扰乱却是即刻反应的,这也是崩坏的开始。
当所有餐厅都坚守价格时,大家都能维持合理的利润和品牌价值。但一旦有一家为了短期销量开始恶性降价,就会迫使其他家也被迫考虑降价应对。这便是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可以看到即使是完全不同意这种策略的帅小厨的小馆和非尝主厨,也依旧被迫加入内卷的行列。对于市场的摧毁,不仅是餐厅经营层面,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认知。当料理的品质与价格的感受错位,这种失衡是不可逆的,愿意为品质买单的人越来越少,终局只能是雪崩式的双败结局,而这也恰恰是中国餐饮在恶性价格战下的现状。
餐厅是不是应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无条件的退让?商业决策中的“讨好型人格”特质,通过迎合与避免冲突来获得认可,这是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的。对于团队与品牌而言,不仅容易忙中出错,而且品牌的价值被这些要求洞穿,其他消费者自然也就不再信任你,品牌也就此倒下。商业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吸引力法则的根本就是,去吸引那些真正认可你的人。
诚然作为一档出圈的节目,对餐厅的帮助巨大。但我们期待更高,要求才更高。中国饮食的深度讨论,原本可以在《黑白大厨》的基础上深度展开,最终却落为俗套。很多时候,就差一份补充就能把料理的文化属性展现,却最终缺失。经营战则完全背道而驰,一场针对市场的模拟变成了智斗游戏,剥离了厨房的功能、烹饪的技巧和料理的呈现。厨师的竞技变得可有可无变成棋子,留下的只有不成熟的急智与乱象,这是一场除开娱乐性、综艺效果的完败。
文章头图来源:腾讯视频。部分内容来源于奢GOAT。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