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渡,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东北部,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隔河毗邻,场集坐落在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与二级支流“古蔺河”的交汇处,距古蔺县城35公里,目前可走S74江(津)习(水)古(蔺)高速公路快速直达。太平渡是赤水河上重要的盐运码头,“仁岸”经销区集散点之一①。太平渡旧称“落洪口”,该地名的具体来历待考。明代中叶,江西龙南人朱复桐播迁来此,从事经商并定居。相传朱复桐先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人,他为纪念祖辈曾在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讲学,就将这里口称“鹿平”。待聚落逐渐热闹繁荣,当地百姓与其他外地商人也觉得既然大家都居住生活在江水边,仍叫“落洪口”从字面释义上的确不妥,便认同了朱复桐所带来的口头称谓,“鹿平场”由此传开,成为了这里的新专名。后来朱家人因怀念家乡龙南太平堡(今属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又根据场集山地形态,亦将“鹿平场”改称“太平堡”②。清代中叶,赤水河主导“川盐入黔”的核心运输通道(即‘仁岸’),航线物流更加繁忙。为加强客货航运管理,官方在太平堡设立官渡,俗称“太平渡”,进而延续了“太平”的专名,也通过“太平”之称谓,让两岸百姓乘船渡河平安顺畅③。“太平”一词出自战国末年杂家名著《吕氏春秋·大乐》,载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无论国家、社会或个人,都祈盼安宁祥和、秩序井然,这也是历朝历代统治阶层最大的理念与追求。中国叫“太平”的地名有很多,太平渡只是其中之一,不仅承载着美好喻意,更是对一思想境界的普世传播。
赤水河“仁岸经销区示意图”,拍摄自贵州航运博物馆展板(位于习水县土城镇),红圈处即太平渡,根据图例,为仁岸盐运节点。
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版《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首.舆地.沿革》(邓元鏸 编撰)对“太平渡”的文字简述:“治东(叙永直隶厅)三百六十里,去黔仁怀厅,属土城(里)”。清代太平渡时属叙永(直隶)厅乐荣里,而文中提到的“属土城(里)”,可见一个细节信息:太平渡口与场集在清代是由川黔两省+仁叙两县(厅)所跨界共管。另外,根据部分老地图标注与文献信息内容,涉及“太平渡口”的介绍均在贵州境内。
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与叙永厅同城驻治的“永宁县”(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永宁卫”改设)迁驻古蔺场(今古蔺县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废古蔺巡检司,永宁县以场集驻地改称“古蔺县”,太平渡场(赤水河西岸主体部分)也划属古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古蔺县第一区太平乡。1950年升设太平镇与同名区公所。1958年撤销太平镇,并入高笠公社;1960年又复设为镇。1992年太平区与高笠、九龙两乡(均在1984年恢复乡治)全部并入太平镇④。截至2025年初,太平镇共管辖两个社区与九个行政村。
1981年《四川省地图集.古蔺县分幅》对“太平场镇”的标注。
太平场镇与渡口的历史影像老照片,时间大约在八十年代,图片转自网络。太平场航运、商贸发达,故较早设立了“镇”的建制。
今太平场镇北面、赤水河上游方向有两处面积较大的河漫滩。图为大号漫滩,滩上卵石、砾岩碎屑等沉积物覆盖,中间还有枯黄的杂草。而靠近水边的草类植被因受潮湿环境影响,再加上赤水河谷温润的自然气候条件,则更显绿意。
太平场镇北,赤水河上游方向的另一处小号漫滩。正逢初春枯水期,滩面裸露多,人们纷纷来到滩上,垂钓、躺平、茶叙、聚餐,尽享午后日光暖阳。
影像地图中的赤水河(干流)、古蔺河(支流)、太平场镇(聚落)以及河漫滩要素信息。太平场镇地处支流与干流的交汇点,古蔺河自山区发源,携带大量泥沙与砾岩碎屑物涌流至下游入河口沉积堆覆于河床及岸畔(特别是在汛期涨水时节)。当支流的水流速度在接近下游入河口一带已减缓,再加上入河口地形空间相对开阔宽缓,因此造就出了较大面积的河漫滩现象(下图为个人标注)。
科普小贴士:河漫滩是河流堆积地貌的一种,它是河床一侧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裸露的堆积体。从形成阶段看,河漫滩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河床浅滩(又称原始浅滩)
河谷发育是从V字形谷开始的,河谷狭窄,谷底几乎全部为水流占据。随着河流逐渐向下游流动,侧向侵蚀也在逐渐加强,凹岸后退,河谷逐渐展宽,凸岸堆积粗大砾石,逐渐形成小的边滩。
②雏形河漫滩
由于河流侧向侵蚀不断进行,弯曲河道逐渐增大,河谷加宽,凸岸的边滩随泥沙堆积的增多而增大、增高、平水期时大部分露出水面,洪水期时全部淹没。但滩上水较浅,水流缓慢,开始细粒物质的沉积,成为雏形河漫滩。
③成熟河漫滩
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扩宽,河曲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间滩地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沉积的是悬移质、细小泥质、粉砂粘土类物质(河漫滩相颗粒),在砂砾层上,形成黏土层,这样,雏形河漫滩就发展成为河漫滩。随着河谷不断加宽,河漫滩规模不断扩大⑤。
结合太平场镇与古、赤两河汇流处周围的地形空间来看,那么读者您认为以上实景图中两处河漫滩属于哪个阶段呢?
太平场镇对岸(西北方向)的“小河口”,聚落今属贵州省习水县醒民镇钢铁村居民点。作为支流的古蔺河,在民间干支概念中,又被称作“小河”,故名。醒民镇辖域(含小河口)原属赤水县(市),1965年才划归习水县。图中那座桥梁即为跨越古蔺河、并连接川黔两省的“长征大桥”。
从小河口近眺太平场镇,镇上还有一条小溪沟穿场汇入古蔺河,那座拱形高桥(太平中桥)上跨溪沟,支撑起场镇道路通行。
支流小河(古蔺河)汇注干流大河(赤水河)的空间风貌图以及对岸的太平场镇聚落(东南方向)。赤水河过了太平镇,也就完全流出了古蔺县境。
小河口全景视觉,赤水河边(太平渡口位置)还出现了一段丁字坝。丁坝,又称“丁坝、挑流坝”,是一种与河岸正交或斜交伸入河道中的河道整治建筑物。此坝作用有二:一是保护河岸边坡,二是调节河道水面。虽然它的防洪挡水作用相对较小,但设计上的长短之分使其在具体应用中有不同的效果。
从长征大桥“由黔入川”,平行直观四川省古蔺县太平场镇。桥头两边均无官方设立的编号界桩。另据当地人介绍说:“以前桥中间有块川黔省界牌(应为铁皮或铝制),但被一阵狂风给吹掉了……”。现在桥上不仅车辆随意停放,一些小商贩还搭棚售卖水果、烧烤等,安全隐患较大。
长征大桥长147米,宽10米,凌空32米。空腹式坦圆石拱构造,主孔净跨65米,桥两侧各置人行道1.5米。1981年建成通车,为纪念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转战这里而定名⑥。大桥西侧为贵州省习水县醒民镇钢铁村小河口居民点,西桥头分别停放着从泸州、古蔺开往太平镇的客运班车。
桥下古蔺河,前方即入河口处,支流河床中的漫滩堆覆也挺多。河岸两侧建有排污管道,场镇人口密集,日均用水及废水产生量非常大。
古蔺河上游方向。古蔺河又称“蔺水”,发源于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富华村磨槽口,流径自西往东,过得耀镇、古蔺县城、永乐街道,至太平镇汇入赤水河,河长72千米,流域面积1015平方公里。另外从永乐街道茶叶村下酒厂到太平镇约15公里河道呈显U形湾⑦。
东桥头四川古蔺太平场镇街区。这栋房子是以前的贸易大楼,也取名叫做“长征”。外立面贴着浅蓝马赛克瓷片,八十年代风格浓郁。楼内的国营商业早已倒闭退出,现在全部都是私人或连锁商业项目经营。
G352国道(湖南张家界-云南巧家)穿纵太平场镇,内部路段分别称“胜利路与盛世路”(也统称‘习古路’)。站在太平中桥位置可仰观古镇街区建筑,桥下溪沟深切场镇所在的山体,构造出高落差与小峡谷,小地名叫做“桥窝子”。溪水循峡谷潺涌,汇入古蔺河。图左由古蔺县城经太平渡开往二郎滩的专线公交客车正迎面驶过太平中桥。
太平场渡口旧址,紧邻下场口、顺河街及后街。这处老渡口服务于古蔺县太平镇聚落运输,对岸是贵州省习水县境内的太平渡口(今属隆兴镇滨江村)。目前码头泊靠功能往赤水河上游转移了约500米,旧址已辟设为停车场。远方是长190.5米,宽12.5米的“太平渡大桥”,桥梁上跨赤水河干流,采用钢筋混凝土单拱构造,双向两车道,人行道宽2.25米,2019年10月建成通车。太平渡大桥东侧500米的财湾居民点(赤水河南岸,今属太平镇平丰村)为赤水河古蔺港作业区,古蔺港修建于2010-2013年间,建成后即作为古蔺唯一的现代化内河航运物流口岸。根据2008年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汇报会(可研会)上的信息:古蔺港(财湾作业区)共设100t级泊位9个,可实现年吞吐量为80万吨。预计工程总投资4971.60万元⑧。
位于太平场镇(长征大桥)东侧1公里的“老鹰石渡口”旧址,图片转自网络。1935年1月-3月,中央红军发起“四渡赤水”战略行动,其中“二渡”与“四渡”的时候,红军部队主要就在这里架设浮桥过河,跟国军周旋于川黔边界。1977年在老鹰石渡口修建了这座高12米的三角形结构纪念碑,碑身“太平渡渡口”五个大字由原四川省博物馆馆长何世珍亲笔提写,顶端的三面军旗表示红军三次转战古蔺(共54天)。
从下场口进入太平场老街内部。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火热宣传,太平镇(渡)则得益于红军转战赤水河所创造的价值资源。所以当地大规模修复老街,再将红色历史与盐运文化相互结合,建设旅游古镇,还对临街店铺招牌都做了统一设置。
太平场老街建在赤水河与古蔺河交汇处的山坡上,属山地型空间聚落。场集内有两处平台层,分别位于上、下场口。图为靠近下场口第一层平台的红军临时医院旧址,而这里便是太平渡专名定称人——江西商人朱复桐及后人所留下来的大宅院。朱宅石砌院门,庭院中间有一天井,后门通达河边。红军撤离后,朱宅继续作为太平场的医疗机构,五十年代改建为了太平镇地方医院。
受山地环境影响,太平场老街内部空间坡多、险要、落差高,自下而上,均由石板阶梯衔连通达,并采取纵横串接方式,构筑步行系统。图为太坪场内部路径主轴——“中街”梯坎。
沿着场镇中街登步石板阶梯缓上,循平台层级由第一层来到第二层,长征街就位于第二层平台顶。
太平场老街中的“小山城”格局,吊脚楼房屋错落层叠,传统市井风貌保存完好。但感觉老街原住民已不太多(商业留守也很少),不知是否为打造古镇进行过搬迁。
太平古镇现存建筑大都修建于明清时期,采用传统干栏式(即吊脚楼)穿斗构架,呈现“台、吊、错、挑、梭、靠”等特色。景区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其文化特征体现了地区与民族特色的大融合⑨。
“川盐入黔”运输,促进了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沿线码头与场镇的繁荣盛兴,太平场便是其中之一,再加上坐拥“小河汇大河”的区位优势,使物贸转口地位更显突出(衍生‘小船换大船’)。而作为因盐而兴的水码头,清代中叶以后,太平场上共有“恒盐、三益恒、德谦裕、荣盛通”等八家盐业商号。1935年红军途经太平场时,某领导人曾入住荣盛通盐号,1958年利用盐号旧址建设纪念馆。
从太平场老街高处平台眺望赤水河与黔北山峦
位于第二层平台顶端的长征街,贯穿老场集,纵横主街巷,亦称“上街或平街”。街道两旁都是红军当年在太平镇停留时的住所、机构等旧址(含荣盛通盐号旧址:四渡赤水太平镇陈列馆)。目前商业引流与人居活化功能尚未起步。
为了让赤水河航道更加畅通、便捷,保障其运输条件,清代以来川黔两省均对赤水河干流险滩进行过治理。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贵州都督张广泗凿中(赤水河)上游险滩63处。(古蔺)县境马岩滩至太平渡得以通行木船。夏季水丰,小船可上通茅台、草帘溪,航程27公里,沿途滩多险。兴隆滩至二郎滩段,峡深谷险,自然落差35米,河床比降 4.4‰,须卸货陆运30里复上。后经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民国33年(1944年)、1955年数次疏凿,太平渡至岔角滩段已常年通航。1956年后,蜈蚣岩段经整治通航。到1985年,属七等航区。二郎滩以上通木船,二郎滩至太平渡可通机动船⑩。
在红军街某观景平台上俯瞰太平场顺河街与赤水河道及河漫滩,场集聚落呈线状延伸。川盐入黔时代,场镇上聚集了庞大的盐商、盐工、盐防、厘金(税务)、船夫、中介(牙行)等各类相关职业群体,或许很内卷。
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采取“商办商捐、官督民办”的方法,发动商民捐款集资,灾民以工代赈修治河道。历时三年,集白银两万余两,对茅台到合江段的30余处险滩进行了重点整治。经此疏整后的赤水河航道,木船的分段航行载重能力有较大提高。民国时期,国府“治淮委员会”也多次前往赤水河,陆陆续续对河道险滩开展整治工作,颇具成效。1955年2月,赤水河马蹄滩-合江段(涉及茅台镇、二郎滩、太平渡、土城镇等场集聚落)可全线通航,连续航程357公里⑪。
高处视野下的“小河口”全貌俯瞰。
自清代以降,太平场渡口的运输集散(包括川黔两岸),除了盐业外,还有“茶叶、生漆、核桃、青麻、棉布、鲜笋、桐油、烟草、白酒、五倍子”等许多特色风物,另有“肉、蛋、菜、粮、猪鬃、兔毛”等农副、农经类产品。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县境商货始有出口,遂通过外地商帮转运至沿海口岸。1951年,中国土产贸易公司泸县专区合江贸易公司设办事处驻太平渡,经办矿产品出口。后由县贸易公司直接管理。企业公司调交中国矿产公司四川泸州办事处转出;土畜产品交由泸州专区茶叶畜产专业公司调出。1960年,宜泸合并,境内出口商货调宜宾专区外贸站代办,或直调外贸口岸公司输出⑫。
地处太平场镇东北方向、赤水河对岸的“河咀”居民点及太平渡口贵州一侧码头(图右白色房屋)。因干支河流在这里交汇,侵蚀构造岸畔阶地,形如“嘴”(咀)状突出部,且根据地貌特征,故名。而太平场北面、赤水河上游那块大面积的河漫滩,其连接陆地部分,就是从河咀岸边延伸出去的。河咀原为贵州省习水县隆兴区陶罐公社所辖,现今隶属隆兴镇滨江村。
从1935年1月29日到3月22日,红军四渡赤水,三进古蔺,在县域内转战54天,留下了许多战斗、活动足迹,古蔺因此而号称“长征入川第一县”。这幅“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古蔺路线总图”,其底图选取自古蔺县行政区划图,红圈位置即太平渡口。
文尾备注——
① 贵州素不产盐,历来由外省运销,以川盐为主。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四川实行计口授盐,以销省内者为计岸,销于省外者为边岸。清代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划贵州为仁、綦、涪、永四大口岸,允许商人纳税后可以专利营销黔盐。川盐入黔,仁、綦两岸专销富(顺)荣(县)巴盐。仁岸,由四川自流井起运,在泸州中转,下运合江,再转赤水河逆行入黔,分别销行合江、叙永、古蔺和贵州赤水、习水、仁怀、遵义诸地。因贵州的转口集散点多在著名酒乡——仁怀县茅台镇,故称“仁岸”。——节选自文章《行走在“川盐入黔”古道上的故纸片》 陈星生
②-④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 词条
③ 1983年《四川省古蔺县地名录.太平镇概况》67-68页
⑤ 公众号“讲地又讲理”:《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2022年11月6日
⑥ 1993年《古蔺县志.卷十交通邮电.陆路.长征桥》243页
⑦ 1999年《巴蜀江河词典.川江水系.古蔺河》72-73页
⑧ 古蔺县人民政府官网新闻:“古蔺港财湾作业区可研报告经专家评审通过” 2008年6月10日
⑨ 古蔺县人民政府官网介绍:“走进古蔺之太平古镇”
⑩ 1993年《古蔺县志.卷十交通邮电.水路.航道》243页
⑪ 1995年《习水县志.第九篇交通.邮电.城乡建设.水路航道》374页。另外,375页中对渡口的介绍,习水境内便包括了“太平渡”,由此来对应本篇第二段观点及清代文献简述中的内容信息。
⑫ 1993年《古蔺县志.卷十一.商业.对外贸易.经营方式》270页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