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亲题!成都“小赤壁”藏绝美石刻→

2023年科隆游戏展上,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斩获最佳视觉效果奖。“刻”进游戏的中华文化基因——古朴典雅的中式建筑、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摩崖石刻艺术将传统中式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世界惊艳。

成都新津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因禅宗神秀来此修炼成为佛教圣地,再加上古蜀一直强调的大石文化图腾及崇拜,摩崖石刻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与符号



圣灯寺的千佛岩


清道光七年(1827年)春,一个年近七旬的苍髯老者,与一俊秀青年,出得小水南门,一叶小船飘然过江,在修觉山下上岸,踏上蜿蜒曲折的山道,一路上巉岩崚嶒,盘旋向上三四里后,山路突然向下,大概走了两百步,终于到达目的地——龙岩。


▲修觉山全貌(周国雄绘画)

根据有的文章描述,展现在老者面前的是茂林蓊翳。而“山形如龙,怪石嶙峋,似虎豹马牛,或卧立,千态万状,形势特奇”,初春的“岚烟弥布,(变幻)若龙嘘状”,轻盈缭绕,湿润的嫩叶青翠欲滴,“穿行涧底的溪流,有时藏匿行迹,幽静无声,有时急流飞溅,银珠崩裂。”,好一处世外仙境,老人兴奋地吟到:


清溪曲曲听潺湲,

步到龙岩兴往还。

千点嫩红堆锦绣,

一行新绿隔江山。

洞天路辟禅云里,

花凤城浮水带间。

石壁每惭苏子句,

也随骥尾任高攀。


这老者就是有着“叶青天”之称、曾任道光版《新津县志》总编辑的新津举人叶芳模,他此次踏春目的是拜访龙岩寺以及瞻仰龙岩寺旁的千佛岩。

龙岩寺创建于唐中和年间(881年-884年),为空寂禅师募化所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后又遭焚毁,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再修。修建之初,规模很大,香火旺盛,夜间观之有如点点繁星,所以又有圣灯山的称谓。寺旁有一菩提树,径三尺,高五、六丈。荫地甚广,枝间常有成群白鹤栖息。

龙岩寺最有价值的,乃是其附近红砂石岩壁上的摩崖造像,雕刻菩萨八九龛,每龛分为三行,雕刻佛像数十尊,共计千余尊,故又名千佛岩。佛像极其精美,体态匀称,面部丰满,神态生动,衣褶线条流畅。刻技精细,有别于汉刻的豪放和宋刻的纤巧,表现出浓郁的唐代风格。每龛底部是莲台,匀称精美,佛龛旁边还刻有经幢、亭台楼阁和世俗故事,反映了晚唐的社会风貌。悬崖上相传为汉代石刻的隶书,石窟对面是石锣、石鼓形的巨石。

可惜岩石为容易风化的红砂岩,年久为风雨所蚀,加上过于偏僻,香火不旺,也就缺少维护。明代邛州孝廉王荩去的时候,历代的歌咏题赋已不可见,僧人也漠不关心,让王荩悲愤地质问:“借令山灵有知,不重为憾耶”,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龙岩寺碑记》并“以镌诸石”。

叶芳模去的时候,建筑、构筑物、石刻更加减少,寺庙仅为以座四合院,殿宇二重,头殿祀三大士正殿供如来。塑像多有毁坏,不过“未经剥蚀者眉目宛然”。悬崖上的隶书已被风化不可认,但从“石壁每惭苏子句”来看,石壁上应有苏东坡的诗句,书写者估计是清朝前期的文人雅士。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锣已不复见、石鼓也仅有一个粗略的轮廓。1956年遭遇一把大火,该寺、塑像被毁,后作大队保管室。幸运的是,前几年在新津县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龙岩寺摩崖造像已被列为新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护。



“小赤壁”的摩崖宝库


曾任庆符县教谕、颇有“方正自律”评价的清代邑人陈瓒在《重建“仁、智、动、静”碑》言:“故此山岩亦号‘小赤壁’云”,这“小赤壁”指的“南河之南宝资山麓”,即现在修觉山、修觉山面临南河地段。

其名号来历,笔者猜测应是这样的:一是与湖北赤壁一样,岩石面临大江,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二是如现有的山形地貌,沿山势而修建亭台楼阁,布局均衡,大小匀称,高矮得当,连延起伏,与赤壁相同;三是摩崖石刻,与赤壁摩崖一样,数量众多,且篆隶草行楷五体俱全,各得其妙。

最后东坡曾夜游赤壁,留下脍炙人口的《赤壁赋》,泛舟夜郎溪赏景是新津人的一大雅事,杜甫、陆游、范成大、苏轼苏辙兄弟、钟惺等人先后来此,并留下诗词雅赋。

▲新津修觉山(陈仲祥 绘)


就如《风华五津》中对举人中江教谕王玮《泛夜郎溪》诗的解读:“民国年间,租一条画舫荡舟夜郎溪。人坐画舫,看山、水、城和岸边野景”,于是称之为“小赤壁”

这里首推岩上大佛。修觉山面临南河面山岩,上隐约有一大佛像。其来历传说有二:一是李严当年为连通益州、嘉州,出征南蛮,开山修路时,采用火烧山石,再以水浇之,山石崩裂法,道路修好后峭壁裸岩竟隐隐呈现出一尊佛像,顶天立地;二是唐海通和尚为平息水患,先是在此雕刻大佛,后因此山多为红砂岩,才另选择乐山,就是赫赫有名的乐山大佛。据新津人描述,现在仍然可以分辨出脸部、头发等。大佛岩又名挂榜山,据《新津县志》:“佛后有洞,可容数十人...岩多石像,刻法甚古。”

然后是唐玄宗题写的“修觉山”三字。758年,修觉山又成为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前来游览的驻跸之地。明《蜀中名胜记》引前代《志》有明确记载: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

对此,钟惺《修觉山记》有载:“明皇书嵌佛殿右侧岩壁上,字方广二三尺,一字各专一石,飞翥沉着,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见唐碑,独此耳。”1300年过去了,至今“修”字仍隐约可见。

修觉山是新津文化重要承载地,名列明末崇祯墨绘斋刻本《名山录》天下名山第45位。修觉寺坐落在山巅,正殿供高达丈余的铁铸南岳大帝,右侧阶沿上置有新津十二景之一的“杜甫诗碑”,镌刻诗圣杜甫《游修觉寺》《后游》《题新津北桥楼》五言律诗三首,系清乾隆时新津知县徐荛手书。寺前有纪念苏东坡游踪的东坡读书亭,右侧观音岩上有苏东坡所题“洞天春色”岩刻,每字二尺方,明万历年间知县王秉干仿东坡手迹重写。

在修觉寺右上方山巅的玉皇观,古名雪峰观。玉皇观有五重殿宇,左边石壁上镶嵌有清康熙“圣谕十六条”,以及关夫子觉世经,字皆一寸大小。

半山腰的白观音庙,临苍崖碧水,修竹繁花簇拥,寺侧有形如癞蛤蟆的巨形怪石,石上刻有浑厚雄劲的“青山绿树”四个大字,为苏东坡原书,由明嘉靖时新津县令宋应信补书重刻。

从大佛岩转修觉山进宝资山、老君山峰段。先有王汝骧题写的衡石和尚墓表碑刻,俗称“桂花碑”(李兴玉《宝资山唐宋文化遗迹忆旧》若以手擦,碑石色变黄。以鼻嗅闻,有桂花香)。后又道中曾有巨碑,上写“仁、智、动、静”四字,应是苏轼所写。

陈瓒言:“盖恍然于吾夫子所言仁智之蕴,信如斯夫!信如斯夫!”这段话是说苏轼见新津山水,不仅仅在于一般的游玩遣兴,而且感悟于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故写下碑刻中的‘仁、智、动、静’四字。

如从修觉山再顺流向前,就到了大云山,据道光版《新津县志》:“大云山,县南三里许,今名瑞麟山,峭壁百仞,诸佛像就岩镌凿,功极精致,泉自壁皆隶书,字如汉隶,惜崩堕过半。”据《邓双乡志》:“两侧还有摩岩选像十五尊:如观音、天王、韦驮寺,皆高一末左右,造像比侧适中,衣相层叠请晰。线条商洁明快,连山大佛题款为明正统二年(1437年)。石壁‘重修大云山瑞麟寺记’,宋代隶书,笔力道健刚动。左壁岩询有清泉下注,聚汇成池。煮泉彻茶,香烈无比。”

再向前走,据1980年代《新津文化志》“佛儿岩,地处我县邓双乡文峰村境内。此处石刻共有二、三十龛,为我县摩崖造像集中区之一,所雕刻的佛和菩萨从头上的璎珞帽饰,身上披的袈裟俗服看,多为元代风格。”


▲新津修觉山(宋永强 摄)


也就是说,新津的摩崖,在1980年代志书所存古迹来看,从唐朝一直延续到元代,在明清时候有所修复、补充。例如清光绪末年在朝阳洞(原石厂湾左侧)仍继续在岩石上镌刻观音像等,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双流人袁又都来此题:“古朝阳洞”。就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民国八年冬四川第四师长刘存厚立的放生碑,新津知事杨世庆各立一放生碑:于南河畔还立有《放生石碑》上有“禁止任意求鱼”“严禁罟网捕钓”等语。

抗战时期,新津中学的学生高硕彦和他的同学,爬到南河边原来伏龙观的一个小山包上,把扫帚绑在长长的竹竿上,在岩壁上用鲜血般的油漆书写了“抗战到底”四个大字,横竖大概1.5米,南来北往的人一眼就看见岩壁上的大字。这个无名山包,就叫“抗战到底”了,也成为八十年代新津评的“新十二景之一”。八十年代新津县卫生局干部李杰仿清代新津知县王梦庚“新津十二景”诗步韵写《伏龙古榕》:

虬根拐凸抱悬梯,碧落黄泉祸福携。致远新枝探海阔,凌虚老干量天低,书生爱国情真切,烈士牺牲志未迷。义不臣倭重呐喊,“抗战到底”耀清溪。

明代四川巴县人、隆庆五年进士王道成写的《宝华寺摩崖诗》:“风吹千浪别,雨过一峰青。江艇怜渔父,蒲团访老僧。秋声薄衣袂,客话续香灯。到此须倾倒,天涯几聚星。”


▲《宝华寺摩崖诗》

虽然,时光如南河之水,不断冲刷洗却历史的记忆,上面所说的各种摩崖大多已不见。乡人何某曾告诉我,他曾在向老君山的侧路一家农家院子里看到几尊宋代佛像。乡贤李兴玉先生在九十年代的文章里还提到,宝资山下,曾有苏东坡书写的“波涌风头”碑。大云山的汉隶摩崖,由于施工围墙,我一直未能入内,只看见光秃秃的山还有空洞的崖墓,而石头上“道健刚动”的字呢?

但幸运的是,《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发布,多部门将共同加强石窟寺保护工作,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水平(《廉政瞭望》2024年第13期),“应遗蝌蚪传文字,莫使荒山锁暮霞”(王用宾《蛤蟆石》)并在荒草间寻找已湮灭的摩崖艺术品,而不是为了施工地面上的建筑,动用大型机械,覆盖毁灭地表,不再重蹈大云山的摩崖书刻在十几年前施工覆辙,“吾辈既及见而知之,则念昔贤之遗迹而重修之,岂分外事哉”才是新津人民真正的文旅盛宴,“当附昔贤以传不朽矣”(陈瓒 《重建“仁、智、动、静”碑》)。

新津人民期待着杜甫诗碑为代表的摩崖艺术再现,泛舟夜郎溪,欣赏清县令王梦庚描写新津十二景之《修觉诗碑》的美景。


▲新津十二景之《修觉诗碑》


共上青云百丈梯,邀朋选日手同携。

名山胜处诗难好,杜老题余格尽低。

峭壁排空岚气湿,苍苔蚀尽漏痕迷。

剑南尚有如椽笔,取次摩崖镇曲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游戏   赤壁   成都   石刻   新津   摩崖   大佛   诗碑   佛像   石壁   名山   造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