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在东北,尤其是在吉林境内,引起不小的反响!
什么好消息呢?
答:长春都市圈获批啦!
其实,早在8月22日,《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拿到国家发改委复函,成为东北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
可能有人问:不就是画个圈把几个城市绑一起吗?这事儿值得这么大动静?
要知道,全国至今也就18个国家级都市圈,长春能入选,绝不是凑数,而是给东北振兴开了个新药方。
有人甚至直言:东北振兴,有希望了!
这怎么理解呢?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很多人把都市圈理解成“省会带小弟”,其实差远了。
国家级都市圈有硬标准:中心城市得有足够辐射力,周边城市得有产业互补性,还得有成熟的交通网串起来。
长春这圈选得就很有讲究:中心是长春,拉上吉林、四平、辽源,2.9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聚着1210万人,刚好覆盖东北中部的核心区域。
对比之前获批的沈阳都市圈就更清楚了:沈阳主打装备制造和交通枢纽,长春则手握汽车、农产品加工两大王牌,两个圈一南一北,刚好撑起东北振兴的“双引擎”。
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而是国家给东北画的“分工图”。
长春能当“圈主”,最硬的牌就是汽车产业。全国每卖出10辆汽车,就有1辆是长春造,一汽集团带动的上下游企业超过1万家。
以前这些企业大多挤在长春市区,现在有了都市圈,零部件厂可以搬到四平、辽源,土地成本降了,还能带动当地就业,一举两得。
更妙的是产业互补。吉林的化工、四平的农业机械、辽源的纺织,刚好能和长春的汽车产业配套。
比如长春造汽车需要化工材料,吉林就能直接供应;汽车运输需要农机装卸,四平的农机企业就能接上。
以前各玩各的,现在串成链,竞争力直接翻倍。交通也跟上了,长春到吉林高铁只要30分钟,到四平才20分钟,相当于“同城生活”。
长春都市圈获批,最关键的意义是给东北指明了方向:靠单个城市突围太难,抱团才是出路。
以前东北的城市总想着“各自为政”,长春搞汽车、沈阳搞装备、哈尔滨搞文旅,互相之间没少抢资源。
现在有了两个国家级都市圈,就能形成“南沈阳、北长春”的格局,再带动周边中小城市,整个东北的产业布局就活了。
对普通人来说,好处也实实在在。长春的工程师可以去四平上班,通勤比跨区还方便;辽源的农民种的粮食,能直接卖给长春的食品加工厂,不用再愁销路。
以后看病、上学也可能跨市通用,比如在四平就能挂长春大医院的号。
当然,都市圈不是画出来就成了,还得打破行政壁垒、统一市场规则。
但至少,长春都市圈的获批,让东北振兴有了新的抓手。
这个“圈”,圈住的不是地域,而是东北的未来。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分享城市新鲜事##头条创作嘉年华#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