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历史上天花板级别的陕甘支队的配置有多高?

陕甘支队的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其存续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即从1935年9月到1935年10月,到了1935年11月3日,西北军委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番号就此撤销。

1935年9月,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党中央、毛泽东被迫率领右路军的第1、3军和党中央、工农红军总部部分机关及干部团等继续北上。

9月12日,在俄界会议上鉴于当时的中央红军人数不足万人,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的机构,会议同意了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意见,决定成立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但是这个只存续了短短两个月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的配置几乎是我军建军史上的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毛委员和彭老总搭班子,毛任政治委员,彭任司令员,101首长任副司令员。连刘少奇也仅为地方工作部部长。

根据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陕甘支队的组织架构和领导人员名单。

陕甘支队的组织架构为:

司令部
政治部(辖组织部、宣传部、地方工作部、白军工作部)
后方勤务部
政治保卫局

另外,下辖三个纵队,每个纵队又下辖若干个教导队或大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司令员:彭德怀(开国元帅)
政治委员:毛泽东(开国领袖)
副司令员:林彪(开国元帅)
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参谋长:叶剑英(开国元帅)
副参谋长:张云逸(开国大将)
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


司令部
作战科科长:伍修权
政治部
组织部长:李弼廷;宣传部长:陆定一;地方工作部长:刘少奇(共和国主席);白军工作部长:贾拓夫
后方勤务部
部长:杨至诚(开国上将)
政治保卫局
局长:罗瑞卿(开国大将)


第1纵队(由原第1军即第1军团组成),下辖第1、2、3、4、5、6六个大队
司令员:林彪(开国元帅);
政治委员:聂荣臻(开国元帅);
参谋长:左权(抗战期间牺牲);
政治部主任:朱瑞(解放战争期间牺牲);
副主任:罗荣桓(开国元帅);
供给部长:赵尔陆(开国上将)
教导队(由原教导队改称)
队长:陈奇涵(开国上将)
第1师(部队整编后,师部取消)
师长:刘亚楼(开国上将);政治委员:黄甦(在直罗镇战役中牺牲)
第1大队(由原第1团政称)
大队长:杨得志(开国上将);政治委员:肖华(开国上将);副大队长:陈正湘(开国中将);参谋长:耿飚(未参与授衔,但曾任军委秘书长);政治处主任:冯文彬
第2大队(由原第2团改称)
大队长:李英华(在吴起镇战斗中牺牲);政治委员:邓华(开国上将)
第3大队
大队长:黄永胜(开国上将);政治委员:林龙发(在东渡黄河的作战中牺牲) 张爱萍(后)(开国上将)
第2师(部队整编后,师部取消)
师长:陈光(建国初自杀,未参与授衔);政治委员:肖华(开国上将);政治部主任:舒同(在地方工作,未参与授衔)
第4大队由原第4团改称)
大队长:黄开湘(1935年11月病故);政治委员:杨成武(开国上将);副大队长:张仁初(开国中将);参谋长:季光顺(抗战期间牺牲)
第5大队(由原第5团政称)
大队长:张振山(具体信息不详);政治委员:谢有勋(不久即在作战中牺牲) 赖传珠(代)(开国上将)
第6大队(由原第6团改称)
大队长:朱水秋(因病休养,未参与授衔):政治委员:邓富连(在地方工作,未参与授衔)


第2纵队(由原第3军即第3军团组成),下辖第10、11、12、13四个大队
司令员:彭雪枫(抗战期间牺牲);
政治委员:李富春(建国后任副总理);
副司令员:刘亚楼(开国上将);
参谋长:肖劲光(开国大将);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皖南事变中遇害)
第10大队(由第10团改称)
大队长:黄珍(具体信息不详) 肖 桂(后)(具体信息不详);政治委员:杨勇(开国上将)
第11大队(由第11团改称)
大队长:耿飚(未参与授衔,但曾任军委秘书长);政治委员:王明(后改名王平,开国上将)
第12大队(由原第12团改称)
大队长:谢嵩(抗战期间病故);政治委员:苏振华(开国上将)
第13大队(由原第13团改称)
大队长:彭雪枫(兼)(抗战期间牺牲):政治委员:李干辉(在地方工作,未参与授衔)


第3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军委第2、4局,国家政治保卫局、总政治部和干部团,以及总部直属部队组成)
司令员:叶剑英(兼)(开国元帅);
政治委员:邓发(因飞机失事身亡);
参谋长:张经武(开国中将);
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在地方工作,未参与授衔) 罗瑞卿(后)(开国大将)

从上述笔者所加的备注信息来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大队长一级的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脱离部队系统,活到1955年大授衔,他们的军衔最低也是开国中将起步。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三个支队,编制规模最大的,毫无疑问是由林彪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的,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即军迷口中的“双红一”)改编而来的第一纵队。虽然取消了师部,但保留了两个师的编制。一共有六个大队,规模大的大队,还配备了副大队长、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

而由彭老总的红三军团改编而来的第二纵队,它的规模就远不及第一纵队,下辖只有四个大队。

奇怪的是,大队的编制竟然缺第7、8、9这三个大队的编制,不知是何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中国工农红军   支队   政治委员   司令员   纵队   大队长   元帅   上将   天花板   大队   政治部   级别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