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张阿姨家,今年刚满65岁的她格外警觉。去年深秋,一场突如其来的咳嗽让她整夜难眠,最终检查肺部感染,花了好几周才恢复元气。
每当跟邻居们聊起“秋冬肺炎”,有人总喜欢自信地说:“我身体好,哪会得这毛病!”可张阿姨的遭遇却让大家开始警惕:中老年群体到了秋冬,真的能高枕无忧吗?

其实,步入六十岁后,呼吸系统防线正在悄然变薄。即便平日身体看起来很硬朗,一旦遭遇气温骤降、病毒活跃,免疫力稍有松懈,就容易被肺炎钻空子。北医三院呼吸科的王主任这样提醒患者:“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个小细节没做好,结果肺炎反复缠身。”
那么,这三个“关键动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常被医学专家反复强调?抓紧做到,真的能降低老年人秋冬肺炎风险吗?
每到秋末初冬,医院呼吸内科的中老年住院患者数量显著增加。据《中华医学杂志》数据,60岁以上老人因肺炎住院率比春夏季高出27.4%。这绝非偶然。

气温骤降让气道黏膜血流减少,降低局部免疫能力。老人的呼吸道像“生锈的水管”,一点温差就可能出现“裂缝”,造成细菌、病毒入侵。
伴随年龄增长,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迟钝,排痰功能下降。这意味着,病毒和细菌容易滞留气道,加重感染风险。
秋冬空气干燥,室内长时间供暖导致湿度低于40%,呼吸道黏膜失水变脆弱,更易受损。
而根据北医三院2023年慢性呼吸疾病门诊数据,有近4成老年患者就诊前一周曾有明显身体受寒史,很多人都未及时采取科学防护措施。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让呼吸道细菌与免疫之间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极易迅速发展为肺炎,且症状更隐蔽、不易察觉。

老年人的呼吸道保卫战,重点在于“提前布局”。北医三院在研究中发现,按照部门建议每年秋冬坚持这3项习惯的人,半年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约28-33%。尤其是第2点,最容易被忽视。
多做室内通风换气
秋冬常闭门保暖,但室内空气污染物与病原微生物浓度会升高。每天上午、下午各通风15-30分钟,可使呼吸道致病因子浓度减少22%,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贴心提示:开窗前关闭供暖阀门,室温度低于18℃时可间隔换气,避免剧烈降温。

合理加湿,维持空气湿度
研究显示,室内湿度保持在45-60%时,呼吸道黏膜防御力增强,病毒生存时间缩短一半。若空气过于干燥,建议使用加湿器或在暖气片上放水,切记勿直接对人吹雾,以防霉菌滋生。定期用湿毛巾擦拭鼻腔外口,可减少黏膜干裂,提高防御力。
接种疫苗,加强免疫屏障
很多老人觉得自己“很少感冒”,对流感和肺炎疫苗兴趣不高。但北医三院的跟踪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按时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秋冬肺炎住院率可下降30-35%。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慢病老人,应列为优先人群。
这三项措施看似简单,却是国内外大型研究反复验证的金标准。一旦做到位,老年人即使遇到秋冬疫情期,也能大幅降低呼吸道并发症。

不要等到咳嗽、气短才想到健康,呼吸道的养护要体现在生活每一天。以下建议简单可行,适合每位中老年朋友即刻采用:
定时通风小妙招:避免清晨和深夜通风,选好天气后白天三小时通一次。冬季雾霾天则减少频次,选择空气质量较好时段。
加湿器安全使用:定期清洗加湿器,每周一次用醋或特定消毒液清洁水箱,防止细菌滋生。不建议“全天候开机”,保持间断为宜。

主动预防接种:每年秋初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正规医院,咨询流感及肺炎疫苗接种计划。带上既往病史资料,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实施。
补充水分:秋冬皮肤和呼吸道容易干燥,每日适量多喝水(约1500-1800毫升),促进呼吸道排异及新陈代谢。
适度运动:避免高强度有氧运动,可选择慢走、八段锦、太极拳等,增强身体代谢水平,提高免疫力。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与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刊《我国秋冬季节中老年呼吸道感染现状》
《202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年报》
《WHO全球老年人肺炎防控指南》
《流感与肺炎疫苗接种管理手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