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刚在斯德哥尔摩握过手的中美经贸团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特朗普就甩下一颗“重磅炸弹”。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第三轮谈判刚刚落幕、双方同意延长关税休战90天的短暂喘息期时,特朗普突然在采访中抛出狠话,如果年底前不能签成协议,不仅不会访华,还可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
这个威胁犹如一记闷棍,直接打在了原本脆弱的谈判气氛上。
这种急转弯的节奏,特朗普驾轻就熟。8月7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商业网络采访时突然抛出重磅威胁:"如果年底前不能签成协议,不仅不会访华,还可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
这一表态与7月末他释放的"愿意访华"积极信号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他甚至暗示访华可能成为双边关系的"转折契机"。
这种政策急转弯并非偶然,而是特朗普惯用的"极限施压"谈判策略,先制造缓和假象,再突然升级威胁,以图打乱对手节奏。
这不是普通的贸易讨价还价,而更像一场心理施压战,试图用极限威胁逼北京让步。
对此,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刘鹏宇明确表示,关税战没有赢家,极限施压解决不了问题,中国在主权与核心利益上绝不会退让。
至于外界关心的九三阅兵邀请事宜,北京外交渠道低调回应称,“礼宾安排自有分寸”,这是否暗示特朗普的座位,不必预留,还要看后续事情的发展。
事实上,这场谈判的症结根本不在关税数字,而是底线碰撞。美方的王牌,是高端AI芯片与军事技术封锁;中国手里的硬牌,是军用级稀土出口和能源合作自主权。
这些都直接攸关各自的国家安全,是不可能用几个百分点的关税去换的。
美方试图将经贸问题"地缘政治化",特别是通过将中国对俄能源采购与关税威胁挂钩,塑造"中国支持美国对手"的叙事。
而中方则坚持"经贸归经贸、政治归政治"的原则,拒绝接受美方设定的谈判框架。
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上,美方不仅坚持芯片禁运,还想通过“二级制裁”切断俄罗斯资金链,同时要求中国减少购买俄、伊石油,并扩大美国产品进口。
中方则明确拒绝,将能源合作视为主权事务,不容外力干预,并要求将台海、科技等敏感地缘问题排除在经贸框架之外。
特朗普此时甩出100%关税的数字,并非随意,而是把中美经贸和俄乌战局捆在了一起。他刻意塑造一种叙事:中国购买俄罗斯能源等于在“支持美国的对手”,从而为关税升级寻找政治理由。
这种地缘政治化的经贸威胁,已经超出了传统贸易摩擦的范畴,成了一种赤裸的战略胁迫。
这种打法并非没有先例,美方在美日贸易战中曾签下看似“对等”的协议,却在墨迹未干时反手加征关税。
这段历史,让北京对任何“承诺先行、关税后撤”的提议天然保持高度警惕。
特朗普本想用访华作为外交筹码,但如今的国际环境早已不同。总统到访不再是对方的“恩赐”,反而需要配合实际成果才能落地。
美方内部的措辞变化已经泄露出这种落差——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谈判中称中国是“伟大国家”,这种表述在过去极为罕见,可见美方对旧式外交杠杆的失效已经有了清醒认识。
关税升级不仅会冲击双边经贸,也可能引发更大的“外溢效应”: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将被进一步放大,能源和高科技产业链的安全感会迅速下降,而这种动荡没有哪个经济体能真正置身事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下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8%,并警告"贸易分裂"可能导致全球GDP损失高达7%。这种系统性风险,正是中美博弈最危险的"外溢效应"。
中美当前的博弈已超越传统贸易争端范畴,成为两种发展模式、两种国际秩序观的较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胜负手或许不在关税表上。
最终,这场关税与地缘的双重博弈,仍将回到一个老问题,是继续加码对抗,还是寻找政治解决的通道。
中美之间的互信早已被消耗殆尽,要想重建,恐怕比签下任何一份贸易协议都要难得多。
全球化时代的经贸关系,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平衡问题,而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全方位比拼。
无论是100%的关税威胁,还是稀土反制,都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是一场关乎21世纪国际秩序走向的深层博弈。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里奥闲聊
——完——
特朗普放话:若中美不达成协议,他不会来中国——中华网热点新闻
中国驻美使馆:美国迫使中国放弃与俄罗斯合作的企图不会得逞——俄罗斯卫星通讯社IMF下调2025全球增长预期至2.8%,预计美国今年陷入衰退的概率为40%——华尔街见闻
发言人表态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特朗普连出3招后,公开喊话中国:不在协议上签字,就不来中国——中华网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