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国威能在中国扎根整整三十年。
这个时间点挺微妙,国内有声音担心外资撤离,国际上也有人质疑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但威能偏偏在这时候宣布,他们在无锡的新基地全面投产,这是威能在欧洲以外唯一的研发制造基地。
三十年前,威能带着"德国精工"的招牌进入中国,那会儿大多数中国家庭连"壁挂炉"是啥都不清楚,现在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壁挂炉市场。
威能亚太区集团总监斯特雷尔说得直白:"当年做这个决定需要很强的企业家精神。"翻译过来就是,那时候进中国市场,得有点赌一把的勇气。
问题来了,为什么在2025年这个节点,外资企业不但没撤,反而加码投资?威能的故事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2007年是威能在中国的转折点,那一年他们在无锡建了第一座工厂,从单纯进口销售转向本地化生产。
今年威能在无锡的全新亚太研发制造基地正式全面亮相,这座占地超过6.4万平方米的基地,满负荷运转时壁挂炉产能可达150万台,平均每3.2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
更关键的是,这个基地不只服务中国市场,威能亚太区工业总经理郑良亚透露,产品会出口到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换句话说,威能把中国工厂当成了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这座新基地的决策时间是在四五年前。
那会儿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很强,但威能还是决定加码投资。斯特雷尔用了个中国成语"登高望远"来解释他们的心态,不管短期怎么变,长期看好中国市场。
这种长期主义不是嘴上说说,郑良亚给了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壁挂炉市场,但保有量只有约200万台,渗透率还没到20%。
威能不是个例,今年5月,罗氏制药宣布投资20.4亿元在上海张江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项目占地53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预计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这是罗氏在中国的第二个创新药物生产基地。
罗氏这个案子值得琢磨。他们不是简单扩产能,而是把创新药的本地化生产搬到了中国。罗氏制药将成为第一个获益于去年国家药监发布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的外资药企。这说明什么?政策在变,营商环境在优化,外资企业能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今年6月在青岛举办的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43个国家和地区的570位嘉宾参加。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跨国企业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市场前景的坚定信心。会议这种东西往往比较务虚,但来的人多不多、投资谈不谈得成,这是实打实的。
再看官方数据。"十四五"期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7087.3亿美元,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2.9万家,比"十三五"期间增加了2.5万家。这些数字放在那儿,该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玩法跟十年前不一样了。威能从2017-2018年就启动了"加速中国"战略,现在已经在全国35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合作伙伴超过1200家。
更明显的变化是数字化。2020年开始,威能在天猫、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都有布局。这对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来说不容易,但不做不行,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变了,企业得跟上。
今年2月,威能在北京的中国供热展上,亚太区集团总监斯特雷尔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舒适家居的需求持续增长,采暖行业潜力巨大。
他还提到,行业需要在安装规范和标准制定上不断提升。这话听起来挺专业,其实说的是,中国市场不光要产品好,还得服务跟得上。
威能的本地化还体现在研发上。今年3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ISH展会上,威能以"威能,更进一步"为主题,展示了多款新型热泵和数字化服务。
但这些技术最终能不能落地中国,还得看无锡那个研发中心能不能把全球技术和本地需求结合起来。
有人可能会问,外资企业加码中国到底图什么?市场规模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增长潜力。
拿采暖行业来说,2024年上半年中国壁挂炉零售渠道内销量为38万台,同比减少5.4%;工程渠道内销量降至28万台,同比减少6.4%。
这数据看着不太好,但换个角度想,市场还在调整期,洗牌之后留下的企业会更有竞争力。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后,在华外资企业认为,方案坚定了他们继续投资中国的信心。
政策层面的支持不是空话,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从扩大开放、投资促进、平台效能、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
威能和罗氏这些企业的选择,其实反映了一个基本逻辑:中国市场的确定性在增强。这种确定性不是说没有挑战,而是游戏规则越来越清晰,营商环境在持续改善。
威能在中国三十年,经历了从试探到扎根,再到深度本地化的过程。这当中有成功,肯定也有过困难。但他们选择继续加码,用斯特雷尔的话说:"我们坚信,这就是值得我们长期扎根的地方。"
外资企业的选择,归根结底是用脚投票。数据会说话,投资会说话,一座座新建的工厂会说话。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儿?
答案或许就藏在威能那座平均3.25分钟下线一台壁挂炉的工厂里,藏在罗氏那20.4亿元的投资决策里。
这些选择背后,是对市场前景的信心,是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也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认可。至于未来会怎样,时间会给出答案。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