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这一重大惠民政策如春风拂面,让无数家庭看到了切实减轻育儿负担的曙光。
然而,喜悦之余,一个核心问题也随之浮上水面:“免费”之后,孩子们入园的质量能否得到坚实保障?幼儿园的“含金量”会不会下降?这成了当下家长们心头最大的关切。
针对这份沉甸甸的民生期待,教育部在8月7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给出了权威回应。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刘玉光明确表示,推行免费政策与保障办园质量、提升教育水平,是并行不悖、同步推进的双重目标。
依据《学前教育法》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将从五大核心方向持续发力,确保孩子们不仅“有园上”,更能“上好园”。
第一招:拧成一股绳,多部门合力保质量
保障幼儿园质量绝非教育部门一家之事。教育部强调,将着力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财政、卫健、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具体职责分工。
同时,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本地的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当地学前教育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意味着从顶层设计上,为幼儿园质量筑牢了协同治理的根基。
第二招:立规矩严把关,日常办园行为规范化
免费不等于无章可循,更不能降低办园标准。国家对幼儿园的教职工资质配备、经费投入、收费行为、安全防护、卫生保健等核心环节均有明确规定。
教育部将推动各地各幼儿园依据这些国家规范,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更细化、更落地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措施。
重点在于严把“两关”:入口关——严格审查幼儿园教师的资质条件,确保师资队伍的专业起点;安全关——严格规范日常办园行为,将幼儿的安全防护和身心健康置于首位,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心可靠的成长环境。
第三招:尊重天性,科学提升保教质量核心
免费政策下,教育内涵的提升是质量保障的灵魂。教育部明确指出,必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决摒弃“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的核心任务是科学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深化教育教研改革。关键在于为孩子创设一个以游戏为基础的、丰富多元的教育环境,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热爱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和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自然成长,获得受益终身的能力与品质,这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真谛。
第四招:责任到人,全过程监管筑牢防线
质量保障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教育部将压实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源头严防——严格把握幼儿园设立的硬性条件,加强对办学资质的前置审核,杜绝不合格园所进入;过程严管——运用动态监管、信息备案、公开公示等多种手段,对幼儿园的日常运行进行常态化、透明化监督,确保各项规范要求落到实处,坚决守牢规范办园的底线和师生安全的红线,让监管真正“长牙齿”。
第五招:督导评估动真格,力促“幼有优育”
为了确保各项质量保障措施不打折扣,教育部将强化督导评估的“指挥棒”作用。国家层面将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不断优化评估程序,同时加大督导的力度和频次。
通过科学、严格的督导评估,引导和推动各地将工作重心从实现“幼有所育”的基本覆盖,切实转向追求“幼有优育”的高质量发展,让免费政策释放出最大的民生效益。
刘玉光司长在回应中还特别强调,大量研究证实,优质的学前教育为人的一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至关重要的基础。办好学前教育,不仅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福祉,更深深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公益普惠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通过扩资源、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达92%,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的正式施行,更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规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开启了“有专门法可依”的新纪元。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