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宏:家长五个抱怨背后的育人焦虑​


“孩子的教育成了全家的攻坚战,可我们连敌人是谁都看不清。” 这是当下许多中小学家长的共同慨叹。从 “双减” 政策后的教育生态变化,到代际教育观念的碰撞,家长们的抱怨折射出中国家庭教育的深层困境,其中五条抱怨尤为突出。​

一、升学竞争未减,变相负担更重​

“双减” 虽遏制了学科培训乱象,却未真正缓解家长的升学焦虑。西南大学调研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升学焦虑仍处高位,部分家长为抢占先机,转而选择“众筹私教”“高端家政辅导” 等变相培训,单小时费用可达数百上千元。北京某学区家长坦言“以前报班是明着卷,现在找私教要靠人脉,成本更高还更隐蔽。”这种“地下竞争”让普通家庭陷入两难,既怕孩子落后,又不堪经济重负,成为最普遍的抱怨痛点。​

二、评价标准撕裂,身心发展失衡​

家长们普遍陷入“认知与行动”的矛盾:82.5% 的家长声称 “身心健康重于成绩”,但仅 78% 对孩子学业满意,近九成期待子女学历达本科以上。这种撕裂源于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 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的观察指出,家长嘴上反对应试,实则逼孩子报班刷题,却忽视感恩、协作等 “做人教育”。上海一名初一家长的话颇具代表性:“明知孩子压力大,可看到成绩单还是忍不住发火,这种自我拉扯太痛苦。”​

三、家校权责模糊,家长被迫“补位”​

“学校减负,家长增负”是高频抱怨。教师轮岗政策虽缓解了师资不均,但家长发现“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不得不亲自辅导作业、批改试卷。更令人困惑的是权责边界:部分学校要求家长参与课程设计、校园执勤,而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的调研显示,70% 家长误将 “家庭教育”等同于“补课缴费”,忽视自身言传身教的责任。这种“学校甩责 + 家长失位” 的双重错位,让家长疲于奔命。​

四、亲子沟通错位,代际理解缺失​

80 后、90 后家长虽重视亲子关系,却陷入沟通困境。静安区调研显示,孩子对父母 “行为管控”的敏感度远高于预期,将合理规范视为 “自由干涉”,而家长则困惑于“为何表扬再多,孩子仍玻璃心”。深层原因在于家长的“恐惧式教育”—— 把孩子当作“安全感人质”,用过高期望施加压力,反而阻断了真诚交流。一位母亲的抱怨道出本质:“天天陪他写作业,却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五、教育成本隐形攀升,投入产出失衡​

“砸锅卖铁供教育,换来的是不确定的未来。”这是家长对成本的核心抱怨。除了隐性培训支出,家长自身的“教育投资”也在增加:购买教育书籍、参加育儿课程、支付游学费用,成为新的经济负担。更揪心的是“情感成本”:上海调研显示,学段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满意度越低,从小学的 90% 降至高中的 72%,投入与认可的落差加剧焦虑。​

这些抱怨本质上是教育改革转型期的阵痛:传统成才观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政策调整与资源配置脱节,家长责任与社会支持失衡。化解焦虑既需优化评价体系、明晰家校权责,更需要家长回归“育人初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家庭教育的核心是 “心灵的教育”,唯有家长先走出焦虑,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育儿   焦虑   家长   孩子   权责   山国   家庭教育   成本   政策   学校   上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