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不管美国加多少税,反正不赚钱我是不卖!

提到曹德旺,很多人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可能是“硬核”。

这位福耀玻璃的掌门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从一个小小的玻璃厂老板,硬生生把福耀打造成了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龙头。

面对美国接连加码的关税政策,曹德旺一句“不管加多少税,不赚钱我就不卖”,不仅透着他的倔强,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底气。

为什么他敢这么硬气?他的底气从哪儿来?美国市场真会因为他的态度“难受”吗?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美国接连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玻璃行业也没能幸免。

美国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再次上调,玻璃制品的税率直接翻了倍。

这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成本飙升,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不少企业要么咬牙降价硬撑,要么干脆退出美国市场。

但曹德旺不一样,他在接受采访时,甩出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不管美国加多少税,不赚钱我就不卖!”

这话听起来有点“任性”,但细想,其实透着一种清醒的算计。

曹德旺对玻璃行业的门道摸得太透了,汽车玻璃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它是个技术含量高、供应链稳定的行当。

福耀的玻璃不仅质量顶尖,价格还比欧美本地厂商有优势。

美国车企要想找到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压根没那么容易。

更何况福耀早就在美国建了工厂,很大一部分生产是本地化的,关税的冲击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大。

美国的轻工业市场确实有点“空心化”。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制造业逐步外迁,轻工业尤其严重。

像玻璃、纺织、塑料制品这些领域,美国本土的生产能力早就大幅萎缩,高度依赖进口。

曹德旺看得很清楚:如果福耀因为关税退出美国市场,美国车企的上游供应链立马会出大问题。

玻璃供不上,汽车生产就得停摆,最后吃亏的还是美国自己。

再说了,曹德旺的生意版图早就不是单一市场能限制的。

福耀的客户遍布全球,欧洲、亚洲、南美,哪儿不是他的主场?

美国市场虽然重要,但占比并不是全部。

曹德旺完全有底气“挑食”,不赚钱的买卖,他还真不稀罕做。

曹德旺出生在福建福清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他连小学都没读完,14岁就辍学开始帮家里干活。

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修过自行车,曹德旺什么苦都吃过,但他脑子活,胆子大,总能从一堆乱麻里找到机会。

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曹德旺瞅准了汽车玻璃这个行当。

那时候,国内的汽车玻璃市场几乎被外国品牌垄断,国产玻璃质量差,价格还死贵。

曹德旺不服气,带着一帮兄弟在福建开了家小厂,立志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好玻璃。

没技术,自己摸索。没设备,借钱买。没市场,硬着头皮跑客户。凭着一股子狠劲,福耀玻璃慢慢站稳了脚跟。

到1990年代福耀已经成了国内汽车玻璃的领头羊,但曹德旺不满足。

他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尤其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2000年,福耀在美国设厂,开始了国际化之路。

这一步走得并不容易,美国市场竞争激烈,本地厂商、工会、政策,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但曹德旺愣是靠着过硬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硬生生撕开了一条口子。

如今,福耀的玻璃几乎装在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汽车上,从宝马到特斯拉,哪个大牌没用过福耀的货?

曹德旺的硬气,不是那种盲目的意气用事,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理性判断上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他这话就是在跟美国叫板,赌口气。

但其实,曹德旺的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福耀的汽车玻璃,不是随便哪家厂都能复制的。

从原材料配方到生产工艺,福耀花了几十年时间打磨出一套独门绝技。

举个例子,汽车玻璃不仅要透明度高、强度大,还要能抗紫外线、防雾,甚至有些高端玻璃还得带加热功能。

这些技术壁垒,让福耀在市场上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税再高,美国车企也得捏着鼻子继续买。

福耀的工厂管理效率极高,生产成本控制得滴水不漏。

相比之下,美国本地的玻璃厂商,人工成本高、供应链复杂,根本玩不过福耀。

曹德旺在美国建厂的时候,就已经算好了这笔账:本地化生产不仅能规避部分关税,还能让福耀的物流成本更低、反应速度更快。

福耀的工厂遍布十几个国家,供应链灵活得像一张大网。

美国加税,顶多影响福耀的一部分利润,但绝伤不了筋骨。

曹德旺完全可以把重心转向其他市场,比如欧洲或者东南亚,照样活得滋润。

最重要的是,曹德旺的心态,几十年的商海沉浮,他见惯了风浪。

关税这种事,在他眼里不过是生意场上的一道坎,跨过去就完事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意人最怕的是没得选,但我从来不让自己没得选。”

曹德旺说,“不赚钱我就不卖,最后难受的还是美国”。

这话听着有点狠,但还真不是随便吓唬人。美国汽车产业是个庞然大物,每年产值几千亿美元,雇佣了上百万工人。

汽车玻璃作为核心零部件,直接关系到整条生产线的运转。

如果福耀真因为关税退出市场,美国车企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供应商,生产节奏肯定会受影响。

更麻烦的是,美国本土的玻璃产业早就“退化”了。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轻工业逐渐被外包,国内的生产能力大幅下滑。

现在想重新建厂、培养工人、完善供应链,哪是三五年能搞定的?

到时候,车企要么花高价买进口玻璃,要么眼睁睁看着生产线停摆。

消费者也会跟着遭殃,车价上涨、交货延迟,哪个不是烦心事?

当然曹德旺也不是完全跟美国对着干,他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雇佣了2000多名本地工人,贡献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

当地政府和社区对福耀的评价一直很高。

曹德旺心里清楚,只要福耀的工厂还在美国一天,他就握着一张重要的谈判牌。

关税再高,美国也不敢轻易把福耀逼走。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美国   玻璃   硬气   轻工业   底气   关税   中国   董事长   工厂   汽车玻璃   财经   市场   曹德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