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要说国内大家见过的最常见的饮料品牌,大家可能都会说是农夫山泉,毕竟红色的瓶身和独特的设计早就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份子,也的确如此,很多人买矿泉水都会选择农夫山泉,买饮料也会选择农夫山泉这个牌子。
不说别的,就因为他们广告的那句“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话也像农夫山泉的水一样让人难以忘怀,但实际上,大家常以为卖的最火爆的农夫山泉,其实年营业额还不到另一个饮料品牌的三分之一,这个品牌就是三得利。
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最大成就,或许并非卖出了多少瓶茶,而是在一代人心中成功植入了一个难以撼动的“中国品牌”心智。它的创始人鸟井信治郎可能未曾料到,这个1899年靠倒卖欧洲红酒起家的“鸟井商店”,未来会在邻国上演一出如此精彩的身份变形记。
1984年,当大多数国人对品牌营销还懵懂未知时,三得利已经扛着摄像机,深入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进行广告拍摄。它从故事的源头,就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茶魂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随后,它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挪用更是系统而彻底。广告片里,戏曲、相声这些最接地气的传统元素轮番上阵,营造出一种“自己人”的亲切感,它还深谙明星效应的威力,邀请了范冰冰、孙俪、张震等国民度极高的面孔为其站台,进一步模糊了品牌的国籍边界。
最关键的一步,是视觉语言上的“去日本化”,翻看三得利乌龙茶的包装,你会发现日文元素被刻意地减少、隐藏,甚至消除,取而代之的,是醒目放大的中文字体,有时甚至不惜动用繁体中文,目的只有一个:在便利店的冰柜里,让自己看起来和康师傅、统一没有任何区别。
这种策略在特定时期极为奏效,毕竟,像“中华”牙膏、“徐福记”这些洋品牌,不也曾长期被我们当作“国货之光”吗?三得利只是将这套玩法执行得更为极致。
然而,营销的华美袍子下,往往藏着运营的真实面貌,一旦揭开这层光环,三得利作为“外来者”的商业短板便暴露无遗,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让它始终无法将深入人心的品牌知名度,有效地转化为压倒性的市场领导力。
它的渠道策略,带着一股浓浓的“一线城市情结”,三得利极度依赖便利店这个终端,这套打法在日本市场或许无往不利。但在中国,一个广阔下沉市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国度,便利店的渗透率极不均衡,固守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无异于画地为牢,主动放弃了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其供应链,三得利在中国采取了轻资产运营模式,没有自建一家加工厂,产品生产全部仰仗东洋饮料(常熟)有限公司这样的代工厂。
这种模式固然降低了前期投入风险,但也像一把双刃剑,让它在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上处处受制于人,面对价格战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产品线的“单点依赖”则是另一大致命伤,多年来,它几乎将所有赌注都押在了乌龙茶这一单一品类上,当农夫山泉旗下的东方树叶,用绿茶、红茶、普洱等组成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发起冲锋时,三得利的产品线显得异常单薄和脆弱。
反观本土巨头,农夫山泉那句“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早已深入人心,而它和娃哈哈等品牌真正的护城河,是那张与各级经销商深度绑定的、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分销网络。,这张网能将一瓶水、一瓶茶,精准地铺到每一个乡镇的小卖部,这是三得利砸再多广告费也难以企及的深度。
历史有时充满戏剧性,三得利苦等了几十年的东风,终于在2021年前后呼啸而至,随着健康意识的全面觉醒,无糖、低糖成为新的消费圣经,这场由元气森林的“燃茶”等产品点燃的无糖革命,意外地将默默耕耘多年的三得利推向了风口。
毕竟,在无糖茶这个赛道上,它是不折不扣的“老前辈”,早在1981年,它就在日本推出了罐装乌龙茶,比东方树叶早了整整三十年。当中国消费者终于开始抛弃甜腻的冰红茶,转而欣赏无糖茶饮的清爽时,三得利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在2023年上半年,其销售量同比暴增约200%,市场份额一度飙升至接近20%,仅次于东方树叶,坐上了行业第二的宝座,那一刻,它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中国市场数十年坚持的回报。
可惜,这场胜利更像是一次“昙花一现”,市场的浪潮来得快,退得也快。到了2024年,其市场份额已迅速回落至12.04%,当所有巨头都涌入无糖茶赛道时,三得利渠道和供应链的短板立刻被放大,增长势头戛然而止,它被风口吹起,也在风平浪静后,显露了真实的飞行高度。
更尴尬的是,它精心构建的“中国身份”也在这个时代失效了,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互联网环境下,它的日本背景早已不是秘密,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涨,“国潮”崛起。
于是我们看到,曾经把日文“気”字印在瓶身上的元气森林,开始强调自己是国货。“奈雪的茶”也悄悄改名,去掉日式风格的“の”,在这种背景下,三得利的“伪装”反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三得利的中国故事,是一本深刻的商业启示录,它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精湛的文化营销和品牌叙事,确实可以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与记忆,但这终究无法替代对一个国家市场结构、渠道网络和消费纵深的深刻理解与扎实布局。
它无比成功地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中国品牌,但它的商业肌体、战略思维和运营逻辑,却从未“真正是”一个能驾驭中国这片复杂商业土壤的本土玩家。从“看起来像”到“真正是”,这道鸿沟,既是它过去的困局,也是它未来必须面对的终极考验。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